【明報文章】近兩個月,很多評論文章都討論習近平主席去年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大家也對習主席對澳門的「四點希望」有深入認識。作為香港的近鄰,了解中央對澳門的期盼,也有助我們規劃未來。而近期《求是》雜誌中,刊登了習主席的另一篇講話,題目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其實也值得我們細讀。
該文章是習主席於2023年對當時新晉中央委員會委員的講話,當中內容有很多都值得我們香港的治港團隊深思反省,例如其中提到「注重在嚴峻複雜鬥爭中考察識別幹部,為敢於善於鬥爭、敢於擔當作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幹部撐腰鼓勁,看準的就要大膽使用」等。但這裏先跳過文章內容,筆者想討論這篇文章的結論,看看如何能夠改善現時的香港治理。
「自由王國」與「必然王國」
習主席在結論中提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長期任務,還有許多東西需要我們深化認識。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使我們的認識、政策、舉措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從而逐步進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自由王國』。」這裏特別想談一談當中提及的「自由王國」。
如果沒有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一定會理解這個結論。這裏提及的「自由王國」,與另一概念「必然王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對重要概念。這對概念既涉及政治經濟學的範疇,也可以說是與認識論有關,是人與客觀事物及環境的狀態和關係。簡單來說,「必然王國」指的是人對自身所處的環境並無形成有規律的認識,因此只能受到社會環境的必然性所支配;在馬克思主義當中,特別是指受自己所處的社會生產關係所支配。而「自由王國」,指的則是人在實踐中慢慢找到其客觀環境規律,能夠成為自己的主人,擺脫盲目的服從,並創造自己的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後發展國家」,一直處於由西方社會所訂立規矩及標準的國際社會。為了生存,我們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只能夠受到當時國際環境的支配,順從西方在各範疇所訂立的規則,慢慢積累資本。長期以來,國家生存於西方國家所設的局當中,掙扎求存。到今天,國家發展到一個階段後,了解到如果不能破局,就只能永遠留在西方所訂立的規則中,不能走到「自由王國」,只能留在「必然王國」。
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為了中國式而中國式」,而是為了要令中國人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再盲目服從其他國家訂立的規矩和標準,並向「自由王國」前進。只有破局,才能向前進。因為長期在「後發展國家」陣營當中,中國的執政者似乎都自然而然有這種破局精神。
無破局精神 難以創造自己社會
香港的治港團隊則剛相反——因為香港長期作為「先發展國家」的追隨者,一直習慣安穩地生存於發展國家的局當中,一切政策皆參考歐美,一切標準只跟從西方。這種做法基本上在過去不會出大問題,甚至深受西方歡迎。過去香港的治港團隊處於「必然王國」而不自知,然而當香港的角色改變後,很多治港者的心態卻依然如故。今天當香港的角色變為「後發展國家」領導者後,我們需要的不是安於現狀的治港團隊,而是敢於破局的治港團隊。
香港的精英擁有國際視野,很多也擁有大局觀,但卻很多都沒有破局精神。沒有破局精神,就難以創造自己的社會,就難以改革,就難以向「自由王國」邁進一步。這就是為什麼習主席在上述講話中提及要「為敢於善於鬥爭、敢於擔當作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幹部撐腰鼓勁」——因為改革就需要這類幹部,就是既有大局觀念,也有破局精神的治港團隊。
因此,面對今天的困局,治港團隊不單要有大局觀念,更需有破局精神。擁有大局觀念,可以令他們明白到香港角色的轉變;而破局精神則是幫助香港進一步改革。中國式現代化於香港的情况,不單止是創新科技的發展,更重要的治理能力現代化。而現代化的治港團隊必定要有破局精神,因為破局精神是帶領香港進入「自由王國」必不可少的關鍵。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