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成立近31年的民主黨經歷上升、壯大和近年風風雨雨之後,最近宣布步向解散。它參與和見證香港民主進程的起跌,如今偃旗息鼓,正合葉瑞伯撰曲的《客途秋恨》歌詞:「拼送香魂玉化煙。」忽然記起2003年時任總理溫家寶來港時的話:「現在最需要的是理解、信任和團結,是信心、勇氣和行動……維護人心所向的社會穩定大局。」如今看來,此語仍有現實意義,官民均須共同努力。本文也是按此精神,探索凝聚之路。否則,政治、社會和民心就會變成「一條腿走路」,應驗了《客途秋恨》另一句歌詞:「半由人力半由天。」故引為今天標題。
(1)民主黨3件「往事如煙」的事
──民主黨在香港政壇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軌迹,但有3件事已無人提起,官方也許感到沒有發生過。1994年10月,港同盟與匯點合併成立民主黨。那時香港即將回歸,內地有關方面認為必須做好香港的統戰工作,於是與民主黨恢復接觸。這是1989年「六四」以來雙方的首次溝通。民主黨當時領導層(司徒華、李柱銘等)經黨內討論,認為接觸是必須的,於是溝通工作開始。
其中一個關鍵位是:有關方面希望民主黨高層不要到美國訪問。民主黨為了創造溝通氣氛,即使有收到邀請,也沒有訪美。其後,他們希望到北京交流,但一直沒有成事。
──2010年討論2012年政改方案,「普選聯」的方案獲泛民和主流民意支持。當時民主黨在立法會內有8票,北京與該黨溝通和研究後,認為方案可以接受。中聯辦時任副主任李剛其後公開與3批泛民人士會面,第一批就是民主黨3人(何俊仁、劉慧卿和張文光)。但方案通過之後,民主黨受到某方面和激進泛民的兩面夾擊,令該黨感到「言猶在耳成虛負,屈指如今又經年」(原為「又隔年」;均引自或源自《客途秋恨》歌詞,下同)。
──2014年「雨傘運動」初期,形勢還未僵持,有泛民人士(包括民主黨)向北京提出一些緩和形勢及解決問題的方案;但事件發展到後期,也沒有回覆。最後答案來了:「不用談。」也許泛民提出的方案不可行,惟溝通互動的工作總希望實現,可惜沒有成事。
(2)民主黨善意多於「敵意」
──上述事例和趨勢是當時港人的主流民意:態度是向前看,方法是穩步互動,具體步驟是溝通。民主黨正代表和反映了這種主流民意,互借東風,或互創東風,進退有度。如今回顧,這也是不可抹煞的事實。
──民主黨的行動同時顯示:它在泛民陣營中是最願意、最善意和最善於與中央打交道的政黨。無論用當年或今天的角度看,這一點也是十分珍貴的。已故的司徒華、仍在世的各代領導人,都本着解決問題的願望處事,否則就不會出現上述3宗重要事件。即使後來形勢轉移、社會氣氛改變、整體矛盾增加,民主黨影響力下降,但它始終爭取溝通,而不是鐵板一塊。惟問題是,此刻已是「夕陽不見雙飛燕,孤舟沉寂晚涼天」,它努力也無用。
──從官方的行動看,北京當年對民主黨和民主派也可以理性互動,接觸溝通後各行一步,這是應該肯定和維持的;即使2004年逐步改變治港政策後,仍可體現「兩制」特色。例如接待泛民到上海交流,並技巧地安排港澳辦時任主任王光亞與泛民單獨對話(建制派議員「臨時退席」);又如2009年接待包括泛民在內的四川地震災後考察團,或多或少拉近一些距離。這些溝通工作如能加強,相信效果完全不同。正是「舊約難渝潮有信」,否則「新愁深似海無邊」。
──不過,在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民主黨未與當時的衝突趨勢保持距離或分袂;在「35+初選案」中,部分黨員被裁定罪名成立,成為爭議的拐點。這些都有待深入檢視和研究。
(3)從多黨合作角度看團結策略
──普遍而言,北京與香港各黨派或政團的關係,與內地統戰工作的性質相近。按全國政協會議章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各方應「根據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辦事。
順道一提:原來的提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但後來刪去「下」字,顯示中共也說尊重其他政黨的存在和地位。這是值得肯定和實踐的。
內地已經如此,香港特區更有「一國兩制」,不是應該更寬鬆嗎?如果香港的「多黨合作」反過來不斷收縮,豈不是連內地也不如?其實,民主黨過去也有很多建言,而不是有些人說的「一味抹黑」、「反中亂港」或「逢中必反」,只要翻查紀錄就一目了然。可惜,它提出的意見連溝通機會也沒有(早前政府就財政預算案諮詢公眾,原先安排時間與該黨會面,惟後來也取消了),結果「請纓未遂終軍志,試馬難揚祖逖鞭」。這教人情何以堪呢?
──按內地經驗,可以「多黨合作」的都是「願意適應需要」的政黨(內地八大「民主黨派」都是1949年中共建政之前成立),有人形容為「花瓶」。但不要緊,只要能夠真正「長期存在、互相監督」就行了。在香港,有沒有「花瓶政黨」,言人人殊;惟從「擴大朋友圈」的角度思考,「花瓶」可以有很多種,只要大方向一致,即使有不同聲音,也不應視為「破壞者」。有建制中人說,今天的民主黨已是「風塵閱歷崎嶇苦,雞群混迹且從權」,連破壞力也沒有了。讓它繼續存在,反而可以作為另一類「襯托『兩制』的花瓶」,何必要它形骸不存呢?
(4)此刻民主黨步向解散的原因和影響
──江湖傳聞說中間人傳話,民主黨要盡快解散,因為中美關係惡化,有關方面擔心美國加強利用「民主牌」搞亂香港。但有另一種看法是,中美關係目前不佳,惟不排除會達到某種默契:美國從中國取得經濟及其他利益,條件是減少或不再支持「和平演變」的遊戲;在這時機「清理門戶」,乾淨利落。是耶?非耶?沒有答案,各自思考。
──我從來不相信歐美國家會因為香港的民主自由而破壞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香港只是它們的一張牌。既然沒有這個需要,所以我也不相信外國會花氣力搞亂香港的政局。因此,必須把香港人自發的民主訴求與外國的「和平演變」分開和分清,以免「崑山玉石遭焚毁,避秦男女入桃源」。民主黨人既然留港,也可以扮演建設的角色。各方應珍惜他們「思量銜石填東海,精衛虛勞一片心」,不要再苦苦相逼。
──如今民主黨將要解散,「幽蘭怎受污泥染,拼送香魂玉化煙」,即時的影響是「兩制」進一步失色,市民失去間接發聲的渠道。連同近期香港民意研究所停止自費調查,融樂會又傳解散,香港記者協會吃一頓飯也歷盡艱辛……換言之,恍如連「兩制」的戲台也拆了,本地和外國的觀眾也不看了,甚至罷看了。官方更應關注民意的走向,否則大家都會「客途秋恨對誰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反映和協助疏導民意的渠道逐一解散,人們不單不捨,還會懷疑,和平及理性只會換來「樊籠無計開金鎖」、「春殘花蝶兩相分」。這樣會不會引發「過橋抽板,輸打贏要,不懂珍惜」的怨氣?會否引起他想?必須密切觀察。內地最近興起「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電影《哪吒2》的金句)。倘若香港的成敗是「半由人力半由天」,那又如何對得起今古有心人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