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財政司長今天發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有消息指,新一份預算案將包括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未來3年調整對本港8所大學的資助。這項建議影響重大,故此引起社會關注。
政府預算調整大學資助的原因是財政赤字。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公共資源的分配,應否從財政儲備充裕的大學轉移至其他領域?畢竟,此舉將影響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努力。但同時,政府面對的財政壓力亦需紓緩。
評估大學儲備 應從宏觀考量
然而,調整大學資助所產生的影響,或許會比想像中更大,尤其是香港在致力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時,正面對來自國際的競爭。問題的核心不僅在於大學儲備規模,而是這些儲備相對於總開支的比例,以及這些儲備是否被有效運用以支持大學的長遠戰略發展。
財政儲備並非單純的盈餘資金,更是確保大學的持續運作,讓大學能夠應對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衝擊,並支持大學可持續增長。財政儲備亦可用於資助科研項目、維護基礎設施,並確保可以推進長期發展規劃。
因此,對於大學財政儲備的評估,應從宏觀出發考量,確保大學的財政穩定,又能確保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本港大學處於高度競爭的國際環境中,必須維持財政穩健,以吸引頂尖人才、留住世界級學者,並推動創新發展。若在未有明確標準的情况下隨意削減資助,或將影響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長遠規劃。
在評估大學財政儲備時,重點並不在其儲備有多少,而是其佔總開支的比例。評估財政儲備時,應顧及大學的財政可持續性。部分儲備水平較高的大學,看似擁有充裕資源,但這些資金往往用於長遠投資,以及跨年度的基礎設施發展和科研項目。
各大學的儲備水平亦存在顯著差異。例如,香港大學的財政儲備達415億元,佔八大院校1393億元總儲備的29.8%;而嶺南大學的儲備則為33億元,僅佔2.37%。
值得注意的是,8所獲資助大學共1393億元的儲備中,1217億元(約87%)的資助並非來自教資會,而是透過多元化收入來源及投資收益累積所得,顯示本地大學在資金來源上的多元性。然而,投資回報受經濟及市場波動影響,並非穩定的資金來源。若過度依賴儲備填補資金缺口,可能影響大學財政的長遠可持續性。
判斷儲備是否合理
缺乏明確標準指引
目前,香港缺乏明確和標準指引來確定大學財政儲備與大學總開支的對比。這使關於儲備是否過度龐大的討論流於主觀,亦缺乏一致基礎。
圍繞不同機構財政儲備的討論,亦非只限於大學。非牟利組織亦面對類似挑戰。與大學相似,非牟利組織同樣需要平衡審慎的財政管理,及有效地使用財政資源——因為財政儲備對於確保組織運作穩定、維持資金短缺期間的服務,以及推動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由於香港缺少統一的標準和清晰指引,我們難以判斷此類機構的財政儲備是否合理,或是否足以應對宏觀經濟風險。
政府在財政赤字的壓力下調整大學資助,自然有其政策考量。但相關決策應基於明確標準,以合理界定適當的財政儲備水平,並考慮各院校所面對的更廣泛風險。
明確的基準,將有助提升財政的問責性,並為大學提供一個可負責任地管理財政儲備的框架。此外,若資助決策基於客觀標準而非主觀評估,將可提升透明度,並增強公眾對政策的信任。同時,保持一致的政策標準,亦可確保資助的調整不會對規模較小院校造成不合理財政壓力,亦不會削弱較大型學府的戰略發展目標。
政府削減大學資助的構思,反映了政府對公共財政管理的廣泛考量,尤其是在宏觀經濟環境壓力與不確定性增加的的背景下。然而在教資會資助的框架下,大學維持財政穩健與支持戰略投資之間的平衡,同樣至關重要。
調整資助 應確保不損長遠競爭力
本港大學在推動創新、培養人才、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而這對於本港經濟復蘇、長遠競爭力及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若未經充分評估便削減資助,或會讓國際社會誤解香港發展的優先次序。政府應聚焦於建立透明的財政儲備管理標準、推動財務問責,並確保對大學的資助能夠與香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的長遠規劃保持一致。
隨着今天公布財政預算案,此類考量應成為政策討論的核心。香港的大學不僅是財務實體,更是推動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支柱。任何調整資助的決策,都應在維持財政責任的同時,確保不影響本港的長遠競爭力。
作者是團結香港基金總裁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