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最近看了工聯會理事長暨立法會議員黃國討論基層勞工的文章,深有感觸。筆者的直覺是,香港的繁榮是剝削基層工人得來。筆者不是說個別資方的行為,而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勞方利益沒有充分被考慮。套用最近一句熱門話:基層勞工從來在菜單上,不在餐桌上。黃國兄亦引述一個例子,就是一個雙職工的四口家庭,以最低工資計算,亦不及同樣家庭人口的綜援戶。
這個情况令人感嘆,最低工資何以訂得如此可恥的水平呢!它甚至違背傳統的自力更生價值,鼓勵人不勞而獲、依賴公共援助。就算最近最低工資由40元加了5.25%至42.1元,還是十分低!
基層勞工從來在菜單上
筆者跟着問一個問題:2000年成立、專門為僱員籌劃退休保障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強積金),好像沒有起着它應有的功能呢?這與2013年推出的長者生活津貼(長津)是否有關係呢?因為長津已成為最多長者領取的公共福利金。而公共福利金是社會救濟的一種,是世界銀行5條社會保障支柱的「零支柱」,特徵是由公帑支付,救濟窮人的基本收入保障。
再進一步說,近月熱話的政府財赤與長津是否有關?因為包括長津為主的公共福利金,除了傷殘津貼外,受惠者都是長者。2024年特區政府公共福利金開支為474億元;單是去年12月已用了逾42億元,比1月的37.6億元,又增加了12.4%。大家要知道,香港人口老化還未完結。若強積金起到退休收入保障,相信領取長津及綜援的長者便少得多,政府財赤亦可大幅降低。本文從最低工資講起,再討論強積金的退休保障功效,並與長津比較。這三者看似沒有關係,但經本文梳理,在一個共同框架內講清楚它們與政府財赤的關係。
最低工資比較結果:香港是否「刻薄成港」?
據統計處2023年5至6月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顯示,領取40元最低工資的基層員工總數約1.8萬,佔全港勞動人口0.6%。每小時工資的第5個百分點為44.4元,第10個為47.7元。即是說,不包括公務員及學徒的全港288萬僱員中的一成人,即28.8萬人,每小時掙取稍多於最低工資的47.7元時薪;而其中1.8萬人只得40元的最低工資。
若我們將香港最低工資與本地生產總值人均所得(GDP per capita)相若的國家或地區,以及其分配前堅尼系數比較一下,或許有些啟發。
香港人均GDP為52,429美元,今年2月政府調升前的最低工資約5.14美元(40港元,以7.8港元兌1美元計算;見圖)。德國人均GDP為51,383美元,最低工資14.68美元(114.5港元);加拿大人均GDP為52,722美元,最低工資11.6美元(90.5港元)。日本近年匯率大跌,人均GDP只得35,385美元,比香港低17,044美元,但最低工資卻有8.14美元(63.5港元)。同樣比香港人均GDP低得多的台灣(33,907美元),其最低工資5.76美元(45港元)還高過香港。
我們也找多年前因歐債危機而一度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希臘,其人均GDP只有22,595美元,香港高過該國何止一倍,但其最低工資還比香港高——6.6美元(51.5港元)。
最低工資無關一地的經濟競爭力,而關乎其社會的文明程度。瑞士競爭力從不同的比較數據都強過香港,其最低工資為25美元(195港元);瑞士人均GDP為98,767美元。
不少經濟體的競爭力不弱於香港,但基層工人收入,以最低工資計算,也比香港高得多。這說明香港是否「刻薄成港」呢?若將上文列出的國家或地區的稅前及轉移前,即分配前堅尼系數一併考慮,答案便清楚不過。附圖可以大概看到高水平最低工資與低堅尼系數成正比;香港是附圖中所有參照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中,最低水平的最低工資及近乎最高的堅尼系數呀!
強積金退休保障是雞肋?
公平一些,強積金的任何改動,都觸及勞資雙方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基層勞工收入已低,若還要他們為了長遠退休保障而犧牲短期利益,他們反對增加供款,也可以理解。自成立24年來,強積金最大的改革就是取消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對冲」措施。「對冲」一事,本應在強積金成立之時便不應存在。但遺憾的是,任何社會改革都要有所妥協。正如黃國兄在其文章中坦言,香港一直是「強資本、弱勞工」的體制。
老實說,強積金投資回報一點不差。「懶人基金」自2017年至今,年率化回報達6.4%,高於同期的1.9%通脹率。強積金的問題在於勞資雙方供款率過低,各自只有5%,以及供款上限定於勞資各自最多1500元(2014年前為1250元)。就算僱員收入10萬元,僱主的法定責任也只是不多於1500元。據悉,積金局計劃提高上限至1650元。但這也是小修小補。
若我們看一下實施了24年的強積金的平均結餘,便知其供款框架不足之處。這是強積金制度設計的問題,是當年政治妥協的結果。2024年底強積金475萬成員平均帳戶結餘為271,500元。若將這筆錢放在年金計劃,65歲退休男士每月有1566元收入,女士則由於較高預期壽命而只得1431元。看來,最低工資與強積金不可說沒有關係的。正如上文比較最低工資與堅尼系數的關係,最低工資拉低整體工資水平,加大收入差距;低薪勞工亦可能豁免供款,或供款少,沒有什麼退休保障可言。
聰明的港人如何退休——強積金抑或長津?
長津自時任特首梁振英任內的次年推出,至今已經有12年歷史,這當然是社會資源再分配的德政。今天,長津受惠人數屢創新高,2024年底有75.7萬65歲或以上符合資格的長者,每月長津為4250元。若一對長者夫婦都符合資格,則每月可得8500元。長津當然有經濟審查,單身每月入息10,770元,資產406,000元;夫婦則分別為16,440元及616,000元。
恕筆者不厭其詳書寫這些數字,只是說明申請資格相當寬鬆,這才會成為全港逾170萬65歲或以上長者中,最多人領取的公共福利金,也變成公帑無償支付的退休金或養老金!至於年滿70歲才可領取、不用經濟審查,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則有35.8萬人。至於經濟審查更嚴格的綜援,老人類別亦有11萬人之眾。將這三大類合計,一共122萬名長者,佔老人人口的70%,取得不用強積金供款的各種公共福利金。
看完這些數字,相信聰明的讀者都會知道,同樣聰明的香港人,從基層到中上層,不享受政府公共福利金的長者份屬少數。若排比一下,今天長津每月4250元,生果金只得1640元。長津更勝過要供款的強積金,27萬餘元從年金所得的1431或1566元呢!若此名有年金而又符合長津資格的長者,男女士每月分別有5816元及5681元;若有自置居所,或是公屋居民,還需要爭取什麼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金呢!
5000多元的一個月收入,不可算多,但也算是可以接受的基本收入保障。看來,香港的養老保障問題不大,有心人想炒作也徒勞。不過,長者的養老問題關鍵是醫療,尤其是長期病的負擔。衛生開支堪比社會福利。這問題另議。
話說當年林鄭月娥任政務司長期間(2012至2017年),亦出任扶貧委員會主席,並委託周永新教授領導的團隊開展退休收入保障研究。筆者時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並負責政府內部統籌該研究計劃。看過周教授團隊的數據,筆者十分支持,可惜人微言輕,十分「冇趣」。若當時推行三方供款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相信今天特區政府的財赤不會這樣嚴重。講一個比較數據便知:2013/14年度社會福利開支553.1億元(GDP的2.6%),大幅升至10年後,即2023/24年度的1177.7億元(GDP的3.9%)。
總結:為三方供款全民退保翻案
最低工資、強積金及長津三者並排檢視,可見到香港人口老化之餘(65歲或以上佔23%,2046年估計為36%),自長津推出後,鮮有人提出要求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以及本文提出的相關疑惑,即強積金缺乏退休保障效能的問題,但卻未見有人積極倡議改革、增加供款。
總的來說,香港長者及準長者大都是明白人和聰明人。這情勢下,最後埋單還是特區政府,而其庫房自然出現結構性的赤字了。明乎此,理論上最有動力改革最低工資及強積金者,當然不會是既得利益者,而是面對財赤的政府。而其中,在強積金之下,加一層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也應是選項之一。不知對嗎?
今天的特區政府十分強勢,立法會亦萬二分配合,期待它為香港謀發展、做大事。低水平的最低工資就是就業貧窮;系統地處理強積金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民生大事。古語有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應是習近平主席對香港特區官員的期盼。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客席教授、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