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未能如競選時承諾般,上任後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但他於本月12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並同意立即啟動談判,促成美俄官員在2022年烏戰爆發後首次舉行會談。由於烏克蘭與歐洲領袖未獲邀參與會談,惹人質疑美方漠視這些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以求與俄快速達成停戰協議。
特朗普政府的現實主義
特朗普尋求結束烏戰,旨在展示他上任後致力兌現競選承諾,以回應選民的支持。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近半共和黨人(47%)認為美方提供太多支持予烏國抵禦俄方入侵。同時,較多共和黨支持者(40%)認為支援烏國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再者,認為美國有責任援助烏方、俄國侵略對美國利益構成重大威脅的共和黨人,分別只佔36%和19%。鑑於美國兩黨對烏克蘭議題存在分歧,特朗普與前任拜登政府的政策有異,不足為奇。縱然這些政策轉變被指缺乏道德基礎,但很可能具備一定民意的支持。
除了國內政治考慮,美國試圖透過結束烏戰來改善對俄關係,也受到大三角戰略思維的影響。特朗普政府繼續視中國為美國最大敵人,故此它反對將資源花於歐洲和俄烏戰爭。特朗普曾表示有能力把中國與俄國分開,將後者拉攏過來,背後假設了莫斯科與北京愈走愈近只是形勢使然,全因擁有共同邊界的大國之間理應互相猜忌。
這自然令人想起特朗普首個任期內大行其道、現實主義學派主張的「聯俄抗中」策略,但當時受制於國內傳統外交精英和國會的限制而無疾而終。有別於拜登追求跨大西洋聯盟的團結,特朗普在維持美國霸權上側重於大國之間的角力,反認為在對抗中國的道路上,俄國比歐洲更重要。
沒什麼好失去的俄羅斯
相對而言,俄國與美國展開會談沒有付出重大代價,並且可藉此擺脫國際孤立狀態。實際上,俄美兩國於普京與特朗普通話前達成換囚協議,只是俄方提前釋放被拘留的美國教師Marc Fogel以釋出誠意。
然而,俄國此後所獲的回報卻是不合理地高。在美俄會談前,俄方外交官因烏戰而遭西方國家杯葛,故此俄外長拉夫羅夫訪問的地區主要為拉美、非洲、中東和亞洲的「友好國家」。於2023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京發出拘捕令後,普京甚至避免親身出席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及印度和巴西先後籌辦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因此,美俄外長會談以至正在籌備的「特普會」,有助俄國尋求外交突破,並且令它重新取得與超級大國平起平坐的機會。
此外,美俄雙邊會談對西方陣營的團結帶來嚴重考驗,而這正是克里姆林宮多年來追求的目標。在俄烏戰爭下,跨大西洋聯盟展現出鮮有的團結,尤其是歐盟跟隨美國對俄實施嚴厲經濟制裁。儘管匈牙利、土耳其不時在歐盟和北約唱反調,但它們始終無阻止反俄政策出台。不過,美俄會談再次突顯美歐之間的利益分歧,迫使歐盟各國旋即在巴黎召開緊急峰會,惟它們在派兵烏克蘭的問題上亦無法取得共識。
「集體西方」團結的瓦解,給予俄國政治宣傳素材,藉以重新散播烏國淪為棄子的信息:一方面,這進一步打擊烏克蘭前線的士氣,因烏軍已在戰場上處於守勢,而基輔要降低徵兵年齡的決定將變得更艱難;另一方面,克宮可在民眾面前展現勝利者姿態,從而掩蓋高通脹和盧布疲弱等國內經濟問題。
對烏克蘭、歐洲和中國的影響
美俄會談背後各有盤算,而遭殃的卻是無參與會談的其他持份者。面對大國談判的政治現實,小國烏克蘭顯得相當無助,特別是基輔欠缺與特朗普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垂涎烏國礦產資源,導致基輔要在短期軍事援助與長遠國家利益之間做艱難抉擇。遺憾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特朗普互相公開批評,令問題變得更難以收拾。
除了美國,歐洲也是烏國的重要支持者,但布魯塞爾對局勢發展更多是口惠而實不至。英法德領袖不同意特朗普稱澤連斯基是「獨裁者」的說法,但各國對於向烏克蘭派遣部隊呈現分歧,尤其是如果美軍不會參與。在特朗普執政下,歐洲如何在美國與烏克蘭之間取得恰當平衡,甚為關鍵。更糟的是,歐洲大國困於國內政治局勢而自顧不暇,而俄國的周邊國家亦需關心自身安全。
對中國而言,美俄會談自然考驗中俄之間的政治互信,畢竟大三角戰略思維同樣在內地大行其道。一旦美國放寬對俄制裁,俄方對華的依賴很可能有所減少,促使兩國關係變得較平衡。假如俄烏戰爭結束,中美的戰略空窗期亦將消失,皆因華府勢必把資源重置於印太地區。當然,這一切目前都只是假想。
美俄關係與俄烏戰爭前景
誠如美俄代表所言,會談只是兩國恢復溝通的第一步。但雙方能否增加互相理解,仍待觀察,畢竟它們的核心利益和世界觀南轅北轍。
也許克宮亦對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感到驚訝,只因它做出了俄國意想不到的讓步,例如形容烏方收復所有被佔領土和加入北約的要求是不切實際,又認為基輔要舉行選舉。俄國提出的要求還包括撤銷制裁、釋放被凍結的資產,及確保烏國中立地位和裁軍。
然而,美國如何說服烏方接受不平等的停火協議,是個重大疑問。此外,特朗普政府亦需爭取國會支持,因為它具備取消對俄制裁的權力,而目前不少共和黨議員對特朗普的言行提出非議。
直至目前為止,美俄會談對結束烏克蘭戰爭還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距離停火之路仍然漫長。
作者是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