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財政司長本周三就會發表預算案。連月來公眾討論得最多的,肯定就是俗稱「兩蚊車」的2元乘車優惠,及公務員是否需凍薪減薪。至於政黨,它們之間最大共識就是建議政府部門再加緊壓縮經常開支。公務員凍薪、重新調整政府工程優次等,都是較多政黨討論的方案。
另一層次的討論則指向政府財政結構與政策方向,例如立法會議員洪雯就透過數篇文章指社會資源嚴重向公屋傾斜,導致基層對公共資源產生更大依賴,令房屋和福利支出飈升;就財政結構問題,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指出,若無土地基金的1000億元轉讓、沒有發債那1200億元,實質財赤是頗大的,差不多近3000億元,大家需深思政府在支出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然而,這類深層次討論似乎非大眾焦點所在。
2元乘車優惠在2024/25年度撥款預算為60億元,佔該年度政府總開支7769億元的0.77%,卻得到最多關注。大眾把目光放在「兩蚊車」,對官員來說可能是好事——這條戰線的範圍有限,政府只需酌量削減部分優惠,有些市民可能已「收貨」,覺得政府已「做了事」。然而滅赤的公共討論嚴重失焦,對社會整體發展及政府施政而言,真的是好事嗎?
為何大眾聚焦「兩蚊車」
無可置疑的是,「兩蚊車」的討論門檻很低,一般人不需對公共政策或公共財政有很深入了解,已可參與討論。亦有很多人會覺得「兩蚊車」的影響很直接,是市民荷包的錢;相對來說,「1000億」財赤就是很遙遠的天文數字了。「兩蚊車」相關討論中,有一點是特別容易令大眾失焦的:有長者利用優惠「長車短搭」,正在「浪費」甚至是「濫用」公共資源。這類討論既引起一定程度的社會對立,而即使長者真的按政府呼籲減少「長車短搭」,也不會節省很多公共資源。
在人口老化的前提下,「兩蚊車」作為經常補貼,當然不是無討論價值,惟60至64歲受惠者的乘車習慣及不同調整方案到底會為政府節省多少開支,社會卻沒有很多確實和詳細數據作為討論基礎。
筆者執筆時,就有風聲指政府會調整優惠:60歲門檻不變,但每日乘搭上限為8程、車費10元以上變兩折。消息一出,有部分議員就立即指方案會對偏遠地區的長者不公、會影響跨區照顧孫兒的長者等。假設以上就是政府拿出來的方案,其除了動搖部分人的利益外,它到底對減少政府開支有多大實際效果?「調整兩蚊車優惠」並非策略層面的討論,對減低赤字不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結構性?周期性?
That is the question
政府財赤問題是結構性還是周期性、《基本法》第107條的「避免赤字」到底是指結構性還是周期性,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年前,或會有人覺得是「空中樓閣」的討論,沒甚迫切性。惟到了今天,問題的答案肯定有實際意義,因為答案會影響整個滅赤策略與未來公共政策優次。
近來有分析指財赤問題是結構性,財政司長陳茂波不同意:「我們有些收入減少,真的是周期性,例如利得稅、土地相關的印花稅、賣地收入,經濟周期過後就會陸續回升。」這是否代表政府只需暫時壓縮開支,待經濟周期過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假如司長的研判準確,各大政黨所提的短期措施,包括「政府部門壓縮5%經常開支」、調整工程優次、公務員凍薪等就是合理的,因問題只是暫時性。
不過這裏也有幾個延伸問題。第一,去年預算案預測香港經濟在2025至2028年間,年均實質增長3.2%;到了今年,這個預測是否要隨着中美關係最新變化、市民北上消費習慣等調整?第二,政府現行政策措施能否有效令本港經濟在短期內自發恢復?第三,假設香港經濟真的如司長預期的步伐復蘇,靠經濟復蘇是否就能解決赤字問題?
指政府出現「結構性」財赤的聲音,主要指向幾點:勞動人口萎縮、稅基狹窄、土地作為政府主要收入波動性大、政府經常開支增加等。問題意識不同,答案自然不同。從公共行政角度而言,假如財赤問題屬結構性,解決策略就不應僅是要求部門加緊壓縮經常開支,而應從程序和架構層面入手,改變公共行政模式。例如一些負責處理專項(如簡樸房)的首長級編外職位,是否必需?如何避免項目逾期完成,令開支增加?較為尷尬的是,本屆政府開局時才擴大了整個政府架構,增加政策局數目和官員編制,很難一下子又把架構打回原狀(亦不一定需要這樣做)。但政府至少要知道,過去資源的投放是否達到預期效益。
財赤不止是財政司長問題
除了一套完整的滅赤策略,行政長官也需釐清政策優次。本屆政府相當有為,推出非常多政策和措施,包括簡約公屋、關愛隊、美化18區市容、「日夜都繽紛」等。惟到了當下這個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的骨節眼,社會是很需要政府高層重新調配(recalibrate)政策優次、清楚說明施政理念和重點,讓人知道有限的資源會用在哪裏。
以洪雯議員提出的「社會資源嚴重向公屋傾斜,導致基層對公共資源產生更大依賴」為例,面對這類疑問,政府是否繼續維持現有的公屋、簡約公屋和簡樸房政策措施?維持的理據是什麼?又以教育為例,近年施政報告提出積極搶人才、留人才、培育本地人才及「推進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惟財赤下,教育相關開支很大機會會調整。政府擬削教育開支,跟其提出的政策目標是否無矛盾,一般人不會很容易就能明白,需高層官員清晰表達(articulate)和解釋。
討論失焦 絕非好事
以上問題不易回答,但沒有答案或任由公共討論失焦,會導致兩個狀况:第一,政策會衍生期望和預期行為,當政府的優次難以服眾,公眾就不會配合政策;第二,本屆政府任期只餘兩年多,而財赤問題不會因為換屆就重新開局。假如本屆政府無完整滅赤策略,問題只會延續到下屆。當財政問題愈趨嚴重,下屆政府是否只能以「無為」狀態開局?雖然新制度為行政機關掃除了一些政治上的障礙,但公共財政和資源上的制約,不會從此消失,最終還是要老實面對。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