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財政司長預計政府今年度赤字近千億元,早前有評論員討論政府開支是否要減縮,部分觸及醫療服務,提出「香港醫療開支超標」。政府每年投入醫療的公共開支達千億元,是第二大開支項目,與社福開支基本上每年遞增,難怪易被質疑開支是否過高、投入的資源是否必需和物有所值。
但香港公共醫療開支是否「超標」,需客觀分析比較。我們最少要從縱橫兩個角度分析:(1)香港醫療開支增加的原因和幅度是否有理?(2)以開支比例計,香港公共醫療成效是否比其他醫療系統低?
醫療衛生經常開支的趨勢
據政府按世衛組織指引編製的《香港本地醫療衛生總開支帳目》(Domestic Health Accounts),過去10年,撇除COVID-19(2019冠狀病毒病)時期開支,香港整體醫療衛生經常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由2012/13年度5.8%升至2022/23年度8%;其中公共醫療開支百分比,由2.8%升至4.1%,主要用於住院及日間醫療護理,佔經常開支約40%。同時這10年間,香港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由2012年14%,增至2022年的21%。以比例計,公共醫療開支佔GDP百分比的增幅(圖1),與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的增幅幾乎同步(10年間增幅約為1:1.5)。
醫療開支與高齡化直接相關,其實廣為人知。佔香港人口21%的65歲及以上人士,使用的整體公共醫療衛生經常開支比例達56%,人均開支是65歲以下者的5倍,且對醫院病牀需求遠高於較年輕人口。香港公營醫療現時承擔市民九成住院服務需求,可見高齡化帶來的急病、重病需求,以及慢性病引起的住院和專科需要,壓力主要集中在公營醫療制度,導致支出上升。
回顧政府早於2008年所做的醫療開支預測,結合人口變化、一般通脹和醫療通脹因素後,政府預計開支將以每年高於5%的幅度遞增。當時已估計2020年公共醫療開支會增至佔GDP 4.1%,佔政府開支逾20%,而現實情况與當年預計大致符合。根據統計處的人口推算,2046年香港將有819萬人,而高齡人口比例將增至36%,香港公共醫療開支的壓力只會持續上升。本港公共醫療開支只是按原來以人口變化推算出來的上行軌迹變化,談不上開支「超標」。
比較國際醫療支出
香港是否擁有高效的公營醫療系統?看宏觀指標,香港屬全球人均壽命最高而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在2020年「彭博醫療效率指數」中排名全球第二。圖2簡單比較部分先進經濟體近10年的開支趨勢,及最近的醫療開支比例。
圖2所列經濟體,無一例外醫療開支比例都比10年前擴大,尤其公共開支部分。相比之下,2022年本港醫療開支比例是偏低的(只高於新加坡),而香港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卻偏高(只低於日本、芬蘭和德國;圖3),可見香港醫療服務效益的確不差。例如同樣完全由稅收資助公共醫療的英國,公共醫療開支百分比(9.2%)便遠高於香港(4.1%)。
根據世衛《全球醫療開支:走出疫情》報告,全球醫療總開支在COVID-19疫情初期急劇上升後,於2022年下降,是2000年以來開支首次實際下降。但報告亦強調各地醫療開支差異很大,因各地對病毒演變的反應不同,從緊急階段過渡的速度也不一樣。香港主要COVID-19個案發生於2022年第五波疫情,與疫情爆發較早的地方的醫療開支增減步伐不一樣。撇掉COVID-19這偶發因素,全球趨勢與香港醫療開支趨勢是同一方向的。從成效來看,香港能以較低比例資源,應對高齡化的醫療需求上升和通脹挑戰,算是及格有餘的優等生。
醫療體系 仍需改革
那本港醫療制度還需改革嗎?答案是肯定的。醫療資源有限,香港醫療人手短缺和不平衡的問題尤其嚴重。全港約一半醫生服務公營機構,但卻承擔九成住院服務和約四成門診服務需求。而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資助達97%,市民「共付」部分小,轉用私營服務的誘因太低,導致即使增加資源,公營服務供求仍有顯著落差,部分服務輪候時間數以年計。如何平衡公私營醫療資源,令市民不過度依賴公營服務,讓公私營醫療人手合理分擔醫療需要,是香港醫療制度能否持續的其中一個決定因素。
公營醫療服務資助比例極高,病人使用時不在乎資源的稀缺,易不當或過度使用,造成浪費。同時,好些重症病人卻需全額支付昂貴自費藥物,例如治療癌症標靶藥這類「保命」藥。這兩極情况顯示公共醫療資源投入仍欠精準,有損公營醫療的公平。政府和醫管局必須正視和決心改善。
近年政府推出發展基層醫療、自願醫保計劃、增加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等措施,引導市民多使用私營醫療,方向是對的。但要扭轉公私營醫療失衡、精準運用公共醫療資源,提供合理公平的醫療照顧,還有很長的改革路要走。在市民一方,公共醫療體系是香港重要支柱和安全網,毋須因為醫療開支隨高齡化增加,便貶低醫療體系的成效和效率。我們更應努力在需求日增與資源永遠有限的張力之中,改善資源配置,以追求最佳的醫療成果。
(作者按:本文觀點及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任何機構的立場)
作者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前主席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