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馬上頒布很多具爭議的行政指令,包括取消多項關於支持性別多元的政策和措施。在宏觀上的價值進步層面來看,這是一種倒退。但有趣的是,筆者上月跟大學生做焦點小組討論,當中包括環保、性別多元等各種議題。對環保、保育等傳統的「後物質」議題,他們都無很大爭議;惟對於支持性別多元的政策,他們有點保留,有時感覺循這個方向的政策、措施,很容易執行得太「過火」。
本文不旨在分析性別多元政策的好與壞。在上述討論中,筆者感興趣的是關於後物質價值議題的內部差異。回顧後物質價值的討論背景,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已發展地區。當時大家觀察的後物質議題,包括環保、反核、女性權益等;後來隨時代和政策議題的演進,又包含古蹟保育等議題。在這個脈絡下,性別多元是較近代冒起的後物質議題。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發展,當年的「後物質青年」今日已是中年,甚至可能差不多踏入退休年齡。對當下青年來說,那些早期的後物質議題,可能已是他們懂事以來的共識價值取向。
社交媒介作為倡議平台
除了世代變化,十幾年前開始興起的社交媒介,也被視為促進價值演化的催化劑。一些只是小眾倡議的進步價值觀,本來可能需數以十年時間,才可以讓社會大眾認知和普及。社交媒介則可擔當有效的倡議平台,一方面賦權小眾,同時有利大眾了解議題。
然而回到筆者以往提出過的觀察:不同社交媒介的聚眾效果及迴音谷效應,可以有世代差異。由於facebook(fb)在年長的人當中較普及,年輕人則已不怎麼用fb,因此年長的人較易在fb遇到相同價值觀的意見,在Instagram(Ig)則較易看到跟自己想法不一致的進步價值觀(見〈不同社交媒介影響力的世代差異〉,2022年11月24日《明報》)。換言之,社交媒介有多大機會可以倡議進步價值觀,還視乎它們本身的世代趨向。
為了具體化上述想法,筆者會用幾年前跟浸大袁瑋熙教授共同開展的香港市民問卷調查結果(註1),分析市民有多認同各種進步價值觀,及社交媒介在當中的關係。
問卷調查中,我們列出各項社會議題,請受訪者以1至5分評分,表示該議題有多重要,愈高分代表愈重要。本來問卷裏列出了包括概念上被視為「物質」及「後物質」的議題,但由於本文集中討論後物質議題的內部差異,因此這裏只分析5項一般被歸類為後物質的議題,分別是LGBT(性小眾)權益(問卷調查無包括「Q+」)、環保、公平貿易、女性權益、古蹟保育。
傳統後物質議題某程度已滲入公民素養
圖1是不同年齡層市民覺得上述議題重要的程度,而5個議題的年齡層分數差異都達到統計顯著度。從該圖所見,LGBT權益作為最近期興起的後物質議題,年輕受訪者明顯比其他年齡層的市民更覺得這個議題重要。另外,雖然古蹟保育的重要度也是隨年齡層下降,但18至29歲、30至49歲兩組受訪者的分數差距不大。至於另外3項議題的重要度,並不是明顯地隨年齡層下降。這側面印證了,一些傳統的後物質議題經過多年倡議、教育,某程度上滲入了整體社會的公民素養,多於當年理解的先進價值觀,因此不一定是青年人才會認同它們的重要。
至於社交媒介在當中的角色,調查有問到受訪者分別有多經常在fb、Ig看到新聞資訊。當中的世代差異十分明顯:50歲或以上受訪者中,69.6%表示經常在fb看到新聞資訊,18至29歲則是42.7%;另外,50歲或以上受訪者中,只有9.5%表示經常在Ig看到新聞資訊,18至29歲則是50.2%。
倘透過迴歸分析了解社交媒介與對後物質議題看法的關係(註2),不論fb還是Ig,愈多在社交媒介看到新聞資訊,愈傾向覺得LGBT權益、女性權益、古蹟保育重要。雖然社交媒介的作用並非涵蓋所有後物質議題,但這個結果也大致符合剛才提到,社交媒介對倡議後物質價值觀有積極作用。
惟同時間,由於fb、Ig的活躍群體本身有明顯世代差異,加上平台演算法可能產生迴音谷效應,年長的fb用戶可能更容易接觸到保守價值觀,因此更抗拒後物質議題。
社媒世代分野 日趨明顯
圖2是進階分析結果。圖中所見,年紀愈大的市民,傾向愈不覺得古蹟保育重要,這很符合古蹟保育作為後物質議題的情况。但如果把受訪者再細分為較少和較多在fb看到新聞資訊,上述年齡層與古蹟保育重要度的負面關係,在較多於fb看到新聞資訊的市民身上明顯更強。換言之,fb作為年長市民較常用來接觸新聞資訊的社交媒介,它在這個群體的市民身上,更能夠促進抗拒後物質議題的價值觀。
當然,此文並非要否定社交媒介對促進價值觀轉變的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10多年前不少學者分析社交媒介的影響時,它很多時候跟青年人綑綁一起。畢竟,年輕人通常是較熱中使用新數碼平台的群體。但隨着社交媒介超過10年的發展和普及,當中的世代分野也日趨明顯。例如很多年前大家已留意到,青年人轉向用Ig多於fb;現在Ig更普及了,新一代青年就轉向用Threads。隨着這些發展趨勢,各社交媒介以世代劃分的資訊發布和流通,也是分析社交媒介值得觀察的角度。
註1:問卷調查於2022年3至4月開展,樣本數目4346
註2:控制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主觀社經地位、婚姻狀况、後物質傾向、政治信任度、社會信任度、接收新聞資訊的時間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