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

劉銳紹:立心栽花花不香 春蠶絲盡枉經營——從鍾庭耀、邵家臻現象看如何減少內耗

【明報文章】感性好?還是理性好?因時因事而異!最近兩位朋友成為焦點人物,一是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鍾庭耀,一是早前病逝的立法會前議員邵家臻。兩者算是處事方式不同的人物,但有些軌迹卻很相似,令人感到,無論感性或理性,都要以真誠為骨,才能跟時代、社會、民眾血肉相連。

不過,真誠與行動和現實怎樣互動?卻是複雜問題,各方(尤其是有權的人)處理不好,未能接合,就會「立心栽花花不香,重反惹愁恨」(原出譚炳文《舊歡如夢》),令人慨嘆「春蠶絲盡,到死枉經營」(語出陳笑風《山伯臨終》)。故引為今天標題,並探討怎樣防止內耗?這是令人感慨的千年舊話,所以不妨談得感性一點。

(1)鍾庭耀希望數據能夠反映民情

──初識鍾庭耀,是應他邀請到香港大學跟學生分享台灣選舉文化的時候,那是久遠的年代了。一直以來,只感到他希望以公認的科學方法、民意調查和研究,用數據為兩岸三地把脈,找出強國強民的方法。在我眼中,這是沒有把「愛國」掛在嘴邊的強國強民探索,與大眾希望看見中國富強而開明一致。澳門回歸後,他還把科學民調帶到澳門去,也得到澳門政府支持,盼兩岸四地互借東風,共同強身健體。

──但時至今日,形勢出現了不能一言以蔽之的轉變,「人面不知何處去」,而鍾庭耀則「桃花依舊笑春風」(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到了近期,有意見認為他的民意研究「不再中肯」,他認為可以批評,並歡迎與各方開展專業討論,不斷改善。惟到目前可見的批評,多是「印象性的結論」或「先定性,後結論」,難免令人感慨外界「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蹋爛麥青青」(五代孟賓于《公子行》,意指不大珍惜辛苦耕耘的人)。

──近年來鍾庭耀繼續成為被批評對象,並被要求協助警方調查。他多次強調香港民研一直奉公守法,但鑑於眼前環境,該研究所上周起已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活動。這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種意見引向經濟和「市場因素」。但無論如何,民研長期的工作表現令人感到,它抱着「四合院精神」(合情、合理、合法、合策)辦事。所以從大局看,它如能繼續存在和工作、發揮獨特作用,既符「由治及興」之象,也合眼前國際戰略之策;毋須「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紅樓夢.葬花吟》)。

(2)邵家臻粗細均持

──我也忘了什麼時候認識家臻,但由認識開始,我倆已知道對方是不同類型的人。不過即使未必完全認同對方觀點,惟可以深入交流,並努力接受對方意見。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以為他純粹是行動派,其實他粗細均持。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他經常問我:「如何和平解決問題,結束僵局?」事件完結後,他又經常關心其他人會否被秋後算帳?而不是關心自己會否成為網中人。

──他後來搞囚權組織「石牆花」,官方自然不欣賞。但從求同存異、平衡利弊的角度看,「石牆花」有些行動可以協助被囚者及其家屬,按規例得到各種需要,減少心情波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些工作也可以殊途同歸。惟「石牆花」後來不能繼續存在,成為另一種遺憾。

(3)上述現象反映什麼問題

──鍾庭耀和邵家臻現象,其實重複很多不同年代和中國歷史的傷痛。為什麼「立心栽花花不香,重反惹愁恨」?為什麼經常出現內耗?而且內耗得那麼家常便飯?那麼親者痛,仇者快?如兄弟鬩牆、互相壓迫:三國時曹植被哥哥曹丕壓迫,致有「煮豆燃豆萁」之痛;唐初又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滅弟。明代忠臣方孝孺因不屈於被視為非正統的明成祖,受酷刑而死。晚清秋瑾內保民族、外抗強敵,也被斬首。他們都是愛國者,中共歷史也予以肯定。

但人們要問:這些慘痛歷史在全人類範圍不斷出現和擴大,以致戰亂紛紛、內亂頻仍、弱肉強食,為什麼這些人類的內耗罵之不絕?而且內耗不單在親人之間、體制之內發生,還變成株連;內耗形式由明殺、暗殺、快殺、慢殺,擴大至經濟殺、政治殺、人格殺、名譽殺。近代很多酷刑已經取消,惟精神殺、心理殺、囚殺……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我不懂解釋,只希望尋求答案。

──要減少內耗,必須弄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用毛澤東的話說,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1925年〈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文章)。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但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要製造甚至創造敵人。例如特朗普到處樹敵,把所有可能影響他和美國利益的因素都視為「敵」。正因為他對內對外把「敵人」無限擴大,才變得自亂陣腳。中國必須警惕,以免同蹈覆轍。

談到影響力,有幾種來源:一是靠各種權力取得,一是靠經濟剝削或實力取得。這些都是強者取得影響力的來源,惟不牢固。沒有權力和武力的人,也可以建立他們的影響力,靠的是道德力量、思想引導和行為感召力。相比之下,「弱者」的影響力更穩固。強者如果不認識這個規律,或用各種方法壓迫弱者,只會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自己的敵人,無人得益。

──面對各種內耗,民間也要反思。舉例說,有意見認為鍾庭耀的民意研究「不再中肯」。沒問題,提出具體理由就行。但如果這個「不再中肯」的結論是因為官方已經貼了標籤,然後按照這類標籤的印象而得出的,那就不知是誰「不再中肯」了。近年來,人格標籤化、污名化、虛擬化、間接謀殺化,在不同領域和群體中也有出現。這是很多人都不自覺地參與了的內耗,或被某種力量引導參與的內燃,值得提出來一起反省。

──還有一種內耗是普羅大眾、平民百姓也可能不經意地涉足其中。近年來每當官方定性一些「負面人物」或事物時,建制中人很快就會「名節保身」,馬上劃清界線,不再接觸。在市民群中,若沒有深入思考,也會很容易出現一種「明哲保身」心態,慢慢就疏於接觸、保持距離,甚至在態度上減少支持。

舉一個現實例子:香港民意研究所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得到不少值得官民參考的調查數據,但現實上卻成了可有可無的「裝飾品」。有一次鍾庭耀在記者會也表示,如果得不到市民應有的關注,長期自費民調是否還有意義?對於這類數據,傳統傳媒也不多引用。其中一個原因是,倘引用香港民研數據,就好像顯示了一種支持態度,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不便。我不知道這種削足就履的心態有多普遍?但可以看到,香港民研被標籤化後,已產生連鎖的內耗效應。

──弄清楚上述理念,各方可以思考16字方針:「理性爭取!智慧平衡!尊嚴存活!方法多元!」內地和香港官方現在反對美國政治化處事,所以自己也要避免政治化,並帶頭用行動否定「泛政治化」,珍惜留港的人,屆時就可以「鐘鼓閒庭新月耀,莫使金樽(臻)空對月」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