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阮穎嫻

阮穎嫻:制度好 經濟自然好

【明報文章】經濟學者阿傑姆奧盧(Daron Acemoglu)、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魯賓遜(James A. Robinson)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諾獎委員會稱得獎原因是他們3人對制度如何形成及影響經濟繁榮的研究作出貢獻。

其實去年10月諾獎委員會公布他們3人獲獎後,很多人已在媒體介紹過,包括其中兩人的暢銷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及他們的論點「包容性制度」與「榨取性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今日筆者想深入淺出講講3人為什麼值得得獎。

為何富裕 為何貧窮

很多人修讀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就是想了解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有些國家貧窮。事實上很多著名思想家和學者都有討論過這個問題,例如法國思想家Montesquieu提出「氣候論」,認為近赤道的國家天氣太熱不利發展,歐洲等天氣較冷所以社會比較成熟和富有;社會學者Max Weber則認為基督新教極鼓勵經濟成就,促成社會變革和經濟體系發展,而儒家則與現代資本主義不相容。

另外,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地理決定論」——歐亞大陸注定富有,非洲、南北美洲注定窮和被人殖民,Jared Diamond在其著作Guns, Germs, and Steel講述這一點。我之前的文章也提過,有人認為語言決定貧富。

上述問題,當然也是發展經濟學的重要課題。早期的發展經濟學利用實證分析,發現經濟發達的國家,與眾多因素有關:經常被提及的因素有教育水準(例如識字率、入學率等)、健康狀况(如預期壽命)、政治穩定性、貿易開放度、產權保護與法治水準、地理位置(如是否位於熱帶地區)、自然資源、勞動力參與率、人口增長率、金融發展水準、殖民歷史(例如有沒有被殖民、被哪個國家殖民)、當地主要宗教等。隨便找一個經濟學者,都會同你講到十幾二十個這些因素。

當然,我們想知道這些因素,是希望通過改善這些因素使經濟增長加快。但有些因素無法改變,例如天氣、地理等,又或是殖民史。除此以外,我們並不知道哪些是經濟發展的原因、哪些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人均預期壽命長的地方,經濟發展會快,惟可能是因為經濟發展快,所以預期壽命長。又例如政治學中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sation theory),認為經濟發展導致民主化,因此民主化並不一定能產生經濟增長。同樣,我們會直覺認為制度完善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但同時有可能是因為經濟好,所以才有財力去維持良好制度。

上述3名經濟學家(簡稱「AJR」)提出的問題是:好的制度能否導致經濟增長。這是個因果關係問題,所以不易回答。他們提出的方法是,要找出一些會影響一個國家之制度的東西,而且這東西只會透過影響制度而間接影響經濟增長。這個方法的好處是,找出來的關係必然是制度是因,經濟增長是果。

「掠奪性制度」與「包容性制度」

AJR想到的東西是,殖民時期歐洲定居者在被殖民國家的死亡率。他們的想法是這樣:假設你是個17世紀的航海家,你的船停在西非塞拉里昂,當地天氣炎熱潮濕,熱帶疾病如瘧疾和黃熱病流行。由於歐洲殖民者在當地死亡率高,因此殖民者覺得此地不宜久留,傾向建立「掠奪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以盡可能榨取資源。由於一個制度建立之後,後人傾向維持,所以時至今日,當地的制度也不好;而這個不好的制度,影響當地經濟發展。

如果你的船停在加拿大或澳洲等低死亡率地區,當地較適合歐洲人定居,殖民者就傾向建立「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例如保護產權和限制政府權力。這種制度類型在殖民結束後,仍然持續影響當地經濟發展,使這些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他們通過跨國資料分析,發現制度品質與經濟發展水準顯著相關,且制度的影響具有長期性。這個關係不單是相關,而且存在因果關係。憑着這個因果關係,政策制定者可以想辦法通過建立良好制度,例如控制貪污、設立公平的法治系統、灌輸尊重私有產權等權念,以達到加快經濟增長之目的。

從學術角度看,AJR巧妙地解決了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生性問題,並驗證了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這一方法不僅具創新性,也為理解經濟發展的歷史根源提供了重要實證支援,啟發了未來一系列關於經濟發展的研究。

與其「戰狼出征」 不如看成果

香港往往被質疑制度改變,例如法治受到破壞;一國兩制不穩;地產商被叫去「簽軍令狀」,要求參與香港發展,要「科水」落北部都會區,發展由國家發落。這又被質疑資本主義受到衝擊。政府官員面對這些批評、抹黑、不實,往往出來「戰狼反擊」,向國際社會大聲宣告香港的制度並無改變,或是愈變愈好。

當然,研究結果在於制度有沒有真正改變,而不是聲稱有無變。香港的制度好,經濟自然會好、樓市股市暢旺,毋須不斷出口術引人買樓。經濟好,稅收隨之增加,無壓力要減醫療教育福利,不需要減公務員人工,不需要每個部門緊縮成本。如果政府大削開支,會令人好懷疑究竟「由治及興」之說是否堅實,然後再用結果倒推,其實個制度是否已改變。

與其同人「霎氣」、「戰狼出征」,爭論制度有沒有改變,不如直接睇成果。非民主地區最重要是成績表見得人;經濟成果好,與民共享,就是塞住大家把口的良藥。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