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環境及生態局早前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為香港邁向零碳交通運輸系統訂下明確時間表,展現政府推動綠色交通的決心與魄力。自2021年發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以來,本港推動私家電動車發展已取得顯著進展。今次政府更進一步制定具體措施,鼓勵公共巴士及的士轉型為電動車輛。現時電動車技術日趨成熟、相關配套逐步到位,正是加速綠色交通轉型的最佳時機。
電動車優勢明顯 未來成本漸降低
隨着電動車技術發展成熟和規模化生產,電動車價格愈具競爭力。現時私家電動車價格甚至低於同級傳統燃油車,性價比極高。巴士方面,現時每架傳統柴油巴士車價約300萬元,電動巴士車價則高約50%,但預期未來車價有下調空間。能源成本方面,電動車較傳統燃油車具備明顯優勢,以每公里計算,油費與電費可以相差兩倍以上。此外,電動車機械零件較少,維修保養費用也相對較低,長遠而言營運商轉型電動車的整體成本能進一步降低。
現時香港分別約有6000輛專營巴士及1.8萬輛的士。更換退役巴士及的士雖是營運者責任,但現時以綠色交通工具替代傳統燃油車輛還是有額外成本,故筆者認同政府在起步階段向業界提供適當補貼。以政府建議的補貼比例計算,總資助額只是5億至6億元,惟這不僅能夠鼓勵業界加速轉型,更可令市民即時感受電動交通工具帶來的好處,例如大幅減少路邊廢氣及廢熱排放,亦毋須因轉型承擔加價壓力,待日後車價下調後便可終止計劃,是適時到位的短期措施。
充電設施不足 需完善配套增效率
然而若要全面實現交通工具電動化,政府需針對不同使用場景優化充電設施的速度、位置、收費等配套安排。目前香港每天有逾7萬輛電動私家車在路上行駛,這數字還在快速增加。但截至去年9月,全港只有9107個充電器供公眾使用,包括5373個中速充電器及1579個快速充電器,平均每8輛私家車只配一個公眾充電器。
政府幾年前推出了「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私人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當局預期資助計劃可涵蓋約700個現有私人住宅樓宇及屋苑停車場內共約14萬個停車位,然而部分屋苑因法團限制或電壓不足等原因未能受惠;亦有屋苑將充電設施設於時租車位,住戶除充電費外,還需支付停車費;加上充電器數量有限且常被外來車輛佔用等因素,影響計劃成效。筆者建議政府針對改善硬件配套及管理措施,真正配合用家需要。
至於的士,現時石油氣的士司機交更時,需在充氣站等候充氣,不僅影響營運時間,也令市民難以在交更時段乘車。針對的士業界之特別營運需要,未來必須增加更多高速充電器,且充電器位置須便利而不阻礙交通。惟香港符合這些要求的地點不多,是推動的士業界轉型電動車的一大挑戰。幸而充電技術日益進步,未來有望縮短充電時間。若能夠記錄每更用電量及按量收費,司機毋須充滿電才交更,可減少司機同時使用充電器的需求,亦可提高營運效率。
對於巴士業界,除了在巴士車廠提供一般充電設施供夜間充電,可在巴士總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置快速充電器,補充日間電量。政府亦可考慮在較閒置的街道安裝一般充電器,供非專營電動巴士夜間充電,鼓勵整個巴士業界轉型。
氫能車挑戰多 北都成綠色試驗場
政府除推廣電動車外,亦積極研究氫能車輛應用,並已公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及相關指引。然而目前氫能車輛技術未成熟,綠氫價格偏高,亦要重新安裝充氣網絡,全面推動氫氣車輛並不容易。不過隨着技術發展,這些困難有望逐一克服,例如日本已有車廠研發可更換氫氣儲存罐設計,使氫氣車可隨時更換儲存罐,解決安裝充氫氣設施的困難,或會比電動車更方便、環保。展望未來,會有更多創新綠色交通工具選擇,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密切關注相關技術,適時開展試點項目,並善用北部都會區作為創新綠色運輸技術試驗場。
作者葉文祺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王雲豪是團結香港基金政策倡議高級經理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