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近年全世界地緣政治不穩加劇,先後有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中東衝突等。有些國家嘗試以戰略手段,例如切斷敵對國家的戰略物資供應,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一些例子包括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對中國企業實施晶片出口限制等。
從二戰事例看「替代」的重要
先講一些二戰時的例子。1943年,盟軍當時展開一項計劃,空襲德國生產滾珠軸承(ball bearings)的工廠。滾珠軸承是重要機械元件,用來確定兩個零件的相對位置,減少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使部件之間能自由旋轉,常用於汽車、工業機械及武器等。由於滾珠軸承有廣泛軍事和工業用途,盟軍希望透過打擊德國生產滾珠軸承的工廠,令德國失去生產武器的能力,逼其投降。
從1943年8月到10月,美軍航空部隊系統性地摧毁德國城市Schweinfurt附近的工廠,約為一半德國滾珠軸承的產能。雖然美航空部隊付出相當大代價,但對阻撓德國的軍事生產能力的效果十分輕微,並沒有達到盟軍目標。
後來調查發現幾個原因。由於元件重要,德國很快將工廠重建至其他分散和較不易受攻擊的地方。此外,為確保必需的用途,資本和勞動力很快從其他產業轉移到生產滾珠軸承。另外,一些原來使用滾珠軸承的機器,可用其他零件替代(substitution),節省下來的滾珠軸承用於軍事生產。
另一例子是二戰德軍與盟軍的大西洋海戰。英國是島國,二戰前物資高度依賴殖民地進口。納粹德軍嘗試對英國群島實施潛艇戰爭,斷英國糧,逼英國投降。在二戰前,英國超過四分之三的小麥和麵粉等主要食物依賴進口。到1942年,英國食品進口量僅為戰前一半,但國內生產大幅增加,緩解了進口下降的後果。儘管英國食物庫存在1939年底短暫下滑,惟此後一直維持在穩定水平,而且人均熱量消耗在戰爭期間得以維持。
上述兩個例子說明「替代」的重要。當一種重要資源變得稀缺,人們就會想辦法找其他產品替代,儘管這些方法可能會更貴,或更不方便、效能不佳,也有適應成本,但不會坐以待斃。特別是當相關商品僅部分中斷,在必需用途上仍有足夠供應時,供應鏈中斷的攻擊無效。
俄烏戰事亦形相似。雖然西方國家猛烈地經濟制裁俄羅斯,但俄羅斯經濟並無立即崩潰。比如歐洲國家大幅減少購買俄羅斯石油,其他國家如中國、印度、土耳其就變成俄羅斯石油的大買家,甚至可以乘機壓價執平貨,坐收漁人之利。另一方面,雖然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出口限制,惟有數據顯示,制裁實施後,歐盟對土耳其、哈薩克等第三方國家的出口上升,而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出口同時上升。以上說明,物資有可能通過第三方轉運到俄羅斯。
此外,俄烏戰爭爆發近3年,烏軍常受彈藥不足所擾,烏軍與俄軍炮火的比例約為1:5。據報俄羅斯一年生產300萬發炮彈,相反美國及歐洲炮彈生產力總和僅約120萬發。另一方面,北約成員國的GDP(本地生產總值)總和約為全世界GDP的30%,約為俄羅斯GDP的8倍。為何俄羅斯的彈藥生產力比歐美加起來還多?這是因為戰爭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很重要,所以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不惜要人民捱窮,仗一定要打落去。他(們)將資源都調動到軍事生產,獨裁國亦毋須理會人民生計。
相反,西方國家並沒有直接參戰,亦無意犧牲太多自身其他經濟生產,以換取更大的彈藥產能。這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北約成員國承諾國防花費不少於其GDP的2%,但一直以來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達標,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已表示不滿。相對於對付俄羅斯的光環,西方國民捱着昂貴能源、交着高額電費,已經覺得自己很偉大了。
那麼替代效應有沒有極限?二戰經驗帶來啟示。德國沒有自然石油儲量,因此在戰前創建了合成石油工業,用煤和汽油等燃料生產合成石油,替代自然石油。1944年8月,德國失去了對羅馬尼亞油田的控制,使德國完全依賴國內來源。其後,盟軍連續轟炸石油廠,使德軍能源枯竭。以上例子說明,要以戰略手段取勝,必須找到一些超出對手替代極限的資源,重點打擊。
現代戰爭的「彈藥」
比起真槍實彈,晶片被視為現代戰爭的「彈藥」,因此各國都加強控制晶片產業,以保國家安全。晶片技術是衡量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將在未來科技競爭中佔優。
最近美國不斷加強對中國半導體和晶片的限制,同時有報道指中國仍能夠從不同渠道得到美國生產商的晶片,例如有現有客戶購入大量高階晶片,然後不知何故晶片流入中國。以前聽說,有中國人想在中國養和牛,因此在日本的和牛上「偷精」,走私中國,有被逮到的,但相信更多是逮不到。美國築起「小院高牆」,限制晶片輸出,還是有不少人成功「偷(運)晶(片)」。而且,不見得美國的盟友會好「聽話」,協助打擊。
晶片生產商其實沒有動機舉報自己的大客,有生意不會不做,他們亦未必知道,或有實質證據證明是誰。即使知道客人是誰,惟現代貿易動輒轉手十次八次,未必是客人轉運。由於舉證困難,官方不能制裁晶片商(亦無此能耐,看看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如何在香港自出自入,可見一斑),要「二級制裁」難上加難。
中國短期內擺脫依賴外來技術 並不容易
亦有指中國在高端晶片技術有突破,不用「偷晶」,不屑「偷晶」。但中國生產的替代產品性能是否能夠與原產品媲美,有待觀察。中國最擅長是做到別人的九成效能、一折成本。最近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V3,水平趨近西方,人工智能價格不到別人十分之一。高階晶片又可以嗎?高階晶片製造涉及極其複雜的技術鏈,從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每個環節都要求極高的精準度。中國短期內要完全擺脫外來技術的依賴,並不容易。培養高端晶片人才,需要長期投入,不僅要有雄厚資源,更需完善教育體系和產業生態。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無法一蹴而就。
晶片產業高度全球化,一塊晶片或涉及多國和跨地區合作,要完全脫鈎並建立獨立產業鏈,成本極高。「出晶」不容易,但中國強大,我們應該「信政府,唔怕」。當然,難以脫鈎同時意味「偷晶」並無那麼困難,美國不可能阻止全部晶片流出。
要「出晶」還是「偷晶」,主要是兩者的技術、成本及未來不確定性的考量。有需求自然有價,有價自然有人「偷晶」。道德上一來買方未必是偷運者(甚至可能是美方友好),二來於中國立場,禁運是不義的,所以「竊晶不能算偷」。但即使「偷晶」成功,也不能夠取代建立自主「出晶」的長遠戰略重要性。
基於晶片戰的複雜性與長期性,中美兩國在晶片和半導體科技的鬥法,會在2025年持續。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