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韓成科

韓成科:如何看香港政府財赤問題

【明報文章】香港政府財赤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財赤在全世界政府都不是新鮮事,尤其在經濟不景需要採取「逆經濟措施」之下,赤字預算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惡」。對於香港政府財赤,應該從兩方面看:既要看到在大力振興經濟、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有為政府要求下,必定會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不可能「既要又要」,同時也要看到香港政府財赤確實存在結構性的特徵,恐怕不是一個經濟周期過去就可以消失於無形。

當前可做四方面工作

《基本法》要求香港政府財政「量入為出」,這可以有不同理解;但解決或紓緩財赤,肯定是政府一個重要工作。高官減薪,政治表態性質居多,對解決財赤並沒有多大作用。當前至少有四方面工作可以做:一是叫停交椅洲人工島;二是更靈活賣地,在恒常賣地之外加入勾地雙軌;三是檢討公務員職系,哪些過時職系可以裁減,哪些人手可以凍結;四是調撥部分外匯基金盈利予庫房。

香港政府財政儲備自2019年最高峰時的1.1萬多億元持續下跌,預計將連續3個財政年度錄得千億赤字;如果扣除近1000億元的發債收入,今個財政年度(2024/25)香港政府赤字將達到近2000億元新高。據政府去年財政預算案預測,到2025年3月底政府財政儲備將只剩餘約6800億元,下跌至2011/12財政年度的水平,即是幾年之間香港已經花去了近一半儲備,引起各界對香港政府財赤問題的關注,亦紛紛提出各種節流建議,包括要求高官減薪。

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回應政府財赤時認為,在計及發債所得之後,預計赤字將在1000億元以下。他解釋主要是疫情導致的巨額開支,高息環境和地緣政治影響了資金流向,遏抑了本地資產市場,繼而影響了連帶的政府相關收入;同時他承認,某些範疇的開支結構存在需要檢視的地方。

固然,政府財赤問題不是香港所獨有。在疫後全球經濟復蘇無力,加上民粹主義興起,各地政府都在大幅增加開支;如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般提出新設「政府效率部」(DOGE)以改造聯邦政府、大幅削減開支的「壯舉」,始終是極為罕有,能否成事也是未知之數。

政府積極作為 無可避免增支出

中央及香港各界對於新一屆特區政府有很高期望。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點希望」,都要求特區政府要更加積極作為。而積極推動經濟增長、大力改善民生,都在在需財。在特區政府由「小政府」到「積極作為政府」的轉變過程中,必定會大幅增加開支。發展北部都會區、推動創科發展,對社福、教育、醫療大手投入,這些都是錢,甚至愈有作為、愈投資香港未來,就愈會造成更大的政府財政赤字。除非是「守財奴」政府,一味守着財政儲備當作自己政績,坐視香港的發展、民生問題惡化,否則加大財政投入,是政府「不可避免的惡」。

對於香港政府財赤問題究竟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同樣需要釐情。如果是周期性,就如《聖經.創世記》7個豐年之後7個災年般,待災年一過,政府收入恢復,對財赤問題自然不必太放在心上。

財赤屬結構性 不可能迅速消失

惟香港政府現時的財赤問題,卻明顯帶有結構性的特徵。一是賣地收入的轉變:過去政府將賣地視作一個恒常且重要的收入,但2024年財政預算案預計賣地收入可以達到330億元,惟截至去年10月底只有37億元。這表明賣地收入已經變得極不穩定、難以估量。以不穩定的收入來「量入」,自然會出現嚴重的財赤問題。二是上文提到「有為政府」的需要,令特區政府及公營機構近年都大幅膨脹,這些都不可能因為經濟轉好而迅速消失。

既然香港政府財赤是結構性,對於財赤問題當然要正視。基本法第107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量入為出」應是以一個時期論做到平衡,不可能是要求每一年都做到。但基本法有這樣的要求,也是考慮到香港並非主權國家,需要保持健康的政府財政和盈餘,以維繫聯繫匯率,這是香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根本。所以,開支必然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發債有利」論的一套對香港恐怕不適用。

高官減薪削乘車優惠

對解決財赤九牛一毛

對於解決政府財赤問題,各界近期拋出了不少建議,當中較多的是收緊長者乘車優惠及要求官員減薪。解決財赤不外開源節流,開源需要經濟恢復增長,但現時政府投資的創科等大項目,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見到成效,所以當前重點始終是節流。

高官減薪屬於政治表態,做與不做各有道理。惟不論是減薪或是收緊長者乘車優惠,對解決政府財赤問題都是九牛一毛。現時更應該「聚焦於大頭」,當中首要是叫停5800億元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

人工島落後時代變化 應暫停

這個計劃的最大問題,在於跟不上時代變化。交椅洲人工島旨在打造為香港核心商業區,當中一個主要收入來自商業用地。但疫後全球經濟形勢丕變,商業用地需求大幅減少,中環甲級寫字數價格尚且不斷下跌,再於海中建島興建大批商業大廈,請問需求何來?至於私樓、公屋的供應問題,隨着政府大力覓地,加上北部都會區的開發,未來10年的土地已有着落。這樣再投下5800億元建島,明顯不切實際。暫時叫停計劃,一方面可以減省政府龐大開支,另一方面亦可以穩定市場信心。

在賣地方面,必須看清發展商未來投地只會更加慎重。為吸引發展商投地,筆者建議考慮重推勾地制,在賣地上實行「雙軌」,既保留政府自行賣地,維持政府對土地發展的主導權,亦讓發展商可以通過勾地購入屬意地皮,從而增強發展商的買地意欲,為政府開源。

特區政府也應檢視現時的公務員職系。一些過時的職系,又或是可以通過AI(人工智能)負責的職位,是否應該凍結以至取消?優化公務員體系,同時逐步縮減公務員規模,這較一刀切的全體減薪、打擊士氣,可能更加合適。至於探討善用外匯基金,調撥一部分本金以外的盈餘予政府庫房,以紓緩短期財政壓力,同樣值得政府考慮。多管齊下減赤以度過經濟寒冬,正如車公所言:「勸君留住待春臨。」

作者是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成科]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