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梁敬國

梁敬國:高昂建築成本 是否無解之題

【明報文章】香港建築成本在全球名列前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雖然本地基建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早前發布的《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排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五位,其中「基礎建設」排名較前年明顯上升,躋身全球前10名內,反映政府近年持續推展基本工程的成效獲認同。然而建造成本亦長期處於世界前列,過往多年在《國際建造成本指數》排名前3位。

據發展局去年9月公布的〈檢視香港建造成本高昂的原因〉文件,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成本高昂的原因

首先,工人成本是影響建築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佔總建造成本30%至40%。儘管香港工資水平低於倫敦和紐約,但與新加坡相比卻高出約70%,更比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高出約3倍。更嚴重的是,本港工人老齡化問題突出,約40%熟練工人年齡在55歲或以上,直接影響生產力,繼而延長建築周期。老齡化與較高工資水平的協同效應,導致勞動力開支成為建築成本高昂的主因。

其次,建築材料及設備成本也不容忽視,佔總成本的25%至35%。香港的採購模式使材料價格居高不下,承建商若能夠通過大量採購獲得優惠價格,或許可降低部分成本。此外,本港設計標準相對嚴格,在施工過程中無疑需要用更多材料和工序,進一步推高整體建造成本。

而繁瑣的審批流程也引致成本上升。根據研究顯示,工程團隊約30%至40%工時用於處理文書工作,不僅降低施工效率,還增加項目時間成本。而香港的獨特地理環境和城市發展的高度集中性,亦令工程設計和施工複雜性大幅增加,進一步推高建造成本。

可行的建議方案

高昂成本不僅影響公共資源的有效運用,也削弱香港長遠競爭力。面對建築成本長期高企的現况,我們需要一系列可行方案,以冀有效控制成本,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調整投標政策及市場,重新評估最低價中標制度,避免單純追求低價而忽視工程品質與效益。通過採取重視質量與效益的標準,確保工程品質和承建商的競爭力,從而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其次,在勞工政策上,筆者建議適度調整外勞同工同酬的要求,回歸市場定價原則。根據供求關係調整工資標準,可降低部分工人成本,緩解本地建造業的勞工短缺壓力。同時,通過推動管理模式的現代化和引進數碼化技術、工業化建築方式,更可吸引多些年輕勞動力,提高行業生產力和效率。

針對承建商的專業需求往往推高價格,導致整體建造成本無法有效降低。我們建議重新評估合理性的要求,確保其服務和價格符合市場預期,從而平衡成本控制與質量保障。

此外,應改革整個審批流程。目前政府多個部門如屋宇署、土力工程處及旗下礦務部、環保署、海事處、消防處及勞工處等的審批程序繁瑣,導致項目延誤和成本上升;加上向多個部門提交各類文件的過程不僅耗時,很多時還存在過度要求,增加時間成本和行政負擔。

我們建議推動多部門聯合審批,採取一站式服務,減少重複審批和文書工作,並借鑑NEC(新工程合約)原則,建議各部門採用NEC的合作理念,加強跨部門協作,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環節;同時,建議推行自我認證(self-certification)制度,特別是在設計與建造(design and build)合約下應用,能夠有效減少人力資源重疊、提升審批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高昂成本不是無解之題

發展局的討論文件就香港建造成本高昂的原因提供重要見解,但在具體解決方案上仍缺乏實施細節。誠然,高昂成本並非無解之題。通過以上建議方案,加上各政府部門通力合作,針對每個項目/環節導致高成本的痛點,精準並逐步落實相應及可行措施,將能夠有效改善整體成本。只有大家共同解決問題,而非增加其複雜性,在有效監管、保持質量及安全的同時,與效益取得平衡,既能應對當前挑戰,亦可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方為上策。

作者是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敬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