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李輝

李輝:重塑香港教育:數智時代呼喚新藍皮書

【明報文章】自1997年回歸以來,香港教育界經歷了諸多變革,其中以2000年千禧教改最為關鍵。當時的教育統籌委員會向特區政府遞交題為《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教改藍皮書)的報告,訂定教育改革的內容,為特區未來教育發展描繪了新的發展藍圖。然而,24年後的今天,香港的社會環境、經濟結構及全球政經格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數字化(digitalization)、人工智能化(AI)和少子化三重挑戰,香港教育界亟需新的藍皮書,以謀劃未來20年的教育發展之路。

一、千禧教改主要內容

2000年千禧教改涵蓋課程改革、考核改革、學制改革等多個方面,其核心目標包括:建立終身學習體系、提升學生素質、建立多元化學校體系、塑造開放型學習環境、提升德育與國民教育,以及建立兼容多元文化的教育體系。具體措施包括:

(1)課程改革:推行母語教學政策,新設通識教育科。

(2)學制改革:將原有的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及3年制大學,改成3年初中、3年高中及4年大學的「334」學制,以便與國際教育接軌。

(3)考核改革:推行全新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引入校本評核,通識科必修必考。

(4)多元辦學:通過《校本條例》(《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強制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透過直接資助計劃,促進優質私立學校發展;鼓勵直資學校、「一條龍」學校等多元化辦學模式。

二、千禧教改之功過得失

教改藍皮書推出24年後的今天,再回首這場大規模、長時間的千禧教改,實事求是地說,它功大於過,功過「七三開」。簡而言之,其主要功勞有:

(1)回應時代需求:千禧教改及時回應了當時香港社會發展和全球化趨勢,推動了香港教育的現代化,以及與國際接軌。

(2)提升教師專業:千禧教改另一大功績就是加強教師培訓,實現了中小幼教師全面學位化,提高了香港教師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

(3)賦權學校:通過校本條例,增加了學校的辦學自主性和靈活性,促進了學校的多元發展。

(4)擴展學習機會:通過副學士等計劃,向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和升學途徑。

當然,千禧教改的問題也非常明顯,現擇其要者,羅列如下:

(1)推行過急,配套不足:當時部分改革措施(例如母語教學)推行過於倉促,資源配套和師資培訓未能及時跟上,影響了改革成效。

(2)持續爭議,評估缺失:母語教學等政策引發社會持續爭議,缺乏科學的成效評估機制,難以客觀檢視改革成果。

(3)通識教育爭議:通識教育科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存在偏差,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反而被人利用,引導學生走向偏激,加劇社會矛盾。

(4)國民教育缺位:對國民教育和中國歷史教育重視不足,國民教育科大綱被「無限期擱置」,削弱了學生對國家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認同,對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利。

(5)資助學校面臨困境:教改之後,資助學校面臨資源不足、生源流失等問題,與直資學校和國際學校的差距拉大,加劇了教育不公平。

三、數智時代勢將重塑香港教育

人類即將進入21世紀30年代,數字化、AI化與少子化將全面改變香港的學校生態,香港教育也面臨全新的挑戰和機遇,概括如下:

(1)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人類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對香港學生所需掌握的能力與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例如計算思維、解難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數碼和AI素養等。學校課程內容急需變革。

(2)香港社會變遷: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貧富差距,以及高才通、優才計劃帶來的新移民等問題,對香港的教育系統提出新要求。基礎教育體系需要精心微調和梳理。

(3)教育科技發展:線上學習、元宇宙、智能化教學及個人化學習等新科技,為教育帶來新的可能。教學法需要改革,中小學教師需要學習和掌握數字教學法(digital pedagogy)。

(4)大灣區發展與融合:香港與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為跨境學習、一課兩教、DSE內地推廣等教育合作和師生交流,創造了新機遇。母語教學、普通話教學等問題,也需通盤考慮。

(5)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中美合作、對抗與脫鈎之大變局中,香港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既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要走向世界,情勢變得比走鋼線還困難。香港教育如何利用並發揮好一國兩制的優勢,成為國際教育之都及國家人才寶庫,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四、新藍皮書構建未來教育新格局

筆者認為,新的教改藍皮書應着眼於培養具備未來技能、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新一代香港公民,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1)培養未來技能: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創能力、計算思維、明辨性思維、解難能力、協作能力、適應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2)融合科技與教育:推動教育的數碼化轉型,利用科技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發展混合式學習、個人化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

(3)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教育差距,普及小班教學,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享有優質教育。

(4)加強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提升教師的AI素養、數字教學能力。

(5)強化國民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普及「三法」(憲法、基本法、國安法)教育,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6)加強與大灣區的教育合作: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

(7)重視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興趣和能力,規劃未來發展方向,提升就業競爭力。

(8)完善教育評估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估機制,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避免過度強調應試教育。

制定新的教改藍皮書,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及全民參與。我們可以藉此機會,通過廣泛諮詢、凝聚共識、精心謀劃,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優質、更具前瞻性的香港教育體系,為香港及國家的未來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新的教改藍皮書不僅是香港教育的發展指南,更將是香港未來繁榮穩定的基石。

(筆者按:本文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立場與觀點,與其所屬單位無關)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講座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輝]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