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

陳帆川:編輯室的左右腦之爭

【明報文章】新聞編輯室講求觸覺和創意,能夠用與別不同的角度切入一個老掉牙的題材,也可以出類拔萃。但隨着新聞數碼化,熟悉演算法和數據的IT人,在新聞機構的話語權愈來愈大。這場派別之爭,將在2025年起什麼變化?

在《印度時報》主理人工智能產品的Ritvvij Parrikh,於美國尼曼新聞實驗室網站發表對業界2025年的預測,將媒體科技涉及的技能歸類為「左腦技能」,而傳統新聞人講求的創意則屬「右腦技能」。有趣的是,他認為左右腦並非由兩派人把持,而是左腦工序由數碼平台承包;至於編採人員,甚至產品經理和軟件工程師等IT人,都可以集中使用右腦發揮創意。

理性而充滿計算的左腦工序,如何由平台承包?以印刷媒體為例,類似工序包括印刷、發行、銷售;在數碼媒體,例如新聞機構的YouTube頻道,工序則由演算法自動處理;在自家新聞網站,左腦工序由搜尋引擎和網絡瀏覽器Chrome的文章推薦功能代勞。

他認為,新聞「平台化」,將左腦工序盡量交由機器處理,是大媒體的趨勢。很多媒體過去的數碼化,就像iPhone面世之前的手機戰,沉迷於表面上的設計花樣;直至iPhone帶來「平台化」,市面所有電話都採用一模一樣的設計,右腦創意不再集中於設計花樣,而是拼應用程式的創新。最受歡迎的手機程式被iOS和Android吸收,成為平台的一部分。

社交媒體的帖文動態消息和搜尋引擎的結果頁面,都是平台化的例子,設計長年不變,但功能推陳出新。Parrikh估計,大型新聞機構的商業部門將一分為二:一主攻平台以外的收入,靠Google和社交媒體導流賺錢;二集中於自家平台收入,改善訂閱制,而平台化是大趨勢。

許多人憂科技扼殺創意 惟也可釋放創意

具體來說,大品牌會將所有副產品整合到主品牌上面,例如很多人會在Vox看新聞,但在由《紐約時報》持有的媒體Wirecutter看產品評測,而不會到由Vox持有的The Strategist。像Vox這樣的大媒體,將致力透過個人化,向用戶推送他們想看的評測,以免他們流失到競爭對手。迪士尼積極整合串流媒體Hulu和ESPN+,也是如出一轍。

當繁瑣而精密的工序都交由強大平台解決,記者將可集中寫稿拍片,產品經理和軟件工程師也能夠集中於開發小遊戲和小程式,例如體育計分表、選舉結果儀表板等。很多人擔憂科技會扼殺創意,惟換個角度看,它同時也能釋放創意。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