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洪雯

洪雯:欲擺脫財赤困境 香港須推行深層次改革(一)

【明報文章】早前,有市民打電話到我的辦公室,將我痛罵一番。起因是他見到報紙說我反對公務員減薪,卻主張在福利、公屋等方面節流,因此打電話來罵我「肥上瘦下」。這位市民的反應,在我預料之中;我也不是第一次被人點名批評「對基層涼薄」。不過,身為立法會議員,為納稅人守好「錢包」,保障香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避免把沉重負擔壓在下一代人的肩上,並令資源用得其所,推動向上的階層流動,是我份內的責任。有些話縱然不好聽,但總得有人說出來。

財政司長目前正開展2025年預算案諮詢。我將一連數篇,就香港公共財政面對的問題、背後根源及未來的改革方向,詳述我的看法,拋磚引玉。

支出超收入成趨勢

不推改革難以扭轉

近年,香港公共財政面對支出不斷膨脹、財赤不斷積累、財政儲備持續萎縮的三方面壓力。出現結構性財赤的風險,正在增加。

過去5個年度,我們有4年出現赤字。上個財年(2023/24),政府赤字超過1000億元;若扣除發債所得,赤字達1700多億元。今個財年(2024/25),去年初的預算是赤字481億元;但財政司長最近透露,由於地價、印花稅、利得稅等收入不如預期,預測綜合赤字有機會突破千億。若撇除近1000億元發債所得,今年財赤實際上接近2000億元。

連續多年赤字,是因為政府支出的增長速度,持續遠超收入增長的速度;而這種趨勢,未來短期難以扭轉。去年初公布的預算案指出,香港的公共財政將在未來兩年內達到收支平衡,但需建基於幾個前提條件:

其一,每年發債950億至1350億元,且將其計入政府的一般收入;

其二,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維持在5.5%或以上;

其三,2024/25年度賣地收入330億元;

其四,政府整體支出增長控制在2.2%。

就這4個條件來看,前兩個應該都能夠實現,但後兩個條件的落實不容樂觀。尤其是將政府支出增長控制在2.2%,我對此目標能否實現,有很大問號。

疫情下,政府推出大量逆周期措施穩定經濟,包括派發累計上千億元的消費券,支出飈升。但撇開疫情期間的非經常開支,只看政府的經常開支,過去5年年均增長5.7%,而同期政府收入及本地名義GDP的年均增速,分別只有1.4%及2.1%;尤其用於福利的經常開支,年均增速達9.3%,5年增加了超過五成,一年開支逾千億元。其中,公共福利金作為最大的單項福利支出,過去5年開支增長74.4%,平均每年增長差不多15%。今個財年,我們的福利總支出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預計達13.3%,連零頭都比政府的2.2%開支增長目標要高!

政府的經常支出中,另兩項每年超過千億元的範疇是醫療和教育,過去5年支出分別增加44%和22%。而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這兩項支出的增速勢必進一步加快。除非我們推行大改革,否則要將整體開支增長控制在年均2.2%,不容樂觀。

政府持續赤字背後

乃香港深層次矛盾

基本上,我們開支增長快過收入增長的現象,已經形成趨勢。其結果就是政府財政儲備快速萎縮,由2019年高峰期1.17萬億元,下跌至2024年3月末收稅之後的7300億元,5年間下跌37%。2024年10月底,儲備進一步下降到5700億元。而目前,我們基本工程儲備金尚未支付的承擔額,已超過6000億元。

去年5月,立法會通過決議案,允許特區政府把財政儲備中「未來基金」的1600億元累積收益,轉撥至政府一般收入帳目。

這一「技術性修訂」,讓政府可把「未來基金」中的資金,在政府帳目內部作轉撥。當然,政府財政儲備中的其他基金,也一直是以這樣的方式處理,但「未來基金」有其特殊性——於2016年初成立時,指明了其目的是做長期投資,賺取更高的投資回報,以應對本地未來老齡化加速時的需求。當時規定了初步投資期為10年,其後通過行政手段方式延長至15年;成立之初亦規定,不可於2025年12月31日前提取該基金。

現時的改動,雖未動用到「未來基金」的本金,但動用其收益,使基金未來無法滾存、積累,間接削弱了本港未來應對風險的能力。

賣地一直是政府的收入重要來源,但今年度賣地連同其他土地交易的總收益,至今只有約37億元,僅及預算案中設定之目標330億元的一成左右。我個人都認為,賣地收入短期內亦難有明顯起色,因為本港地產商過去幾年遭受了幾方面重大打擊,實力大減:

其一,地產是資金密集型產業,而過去數年利率飈升,地產商使用資金的成本大增;

其二,勞工不足、行政審批極端繁複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建築成本大幅上升;

三是樓市下行、樓價下跌,在好景時買的貴價「麵粉」,於成本大增的情况下做成「麵包」,出售價格卻可能比當初的「麵粉」買入價還便宜。

不少地產商元氣大傷,減債是它們目前的重要目標,短期內都難有實力和意欲大規模投地。特區政府要達到未來土地交易收入的目標,面對很大挑戰。

總體上,我對香港政府在未來兩三年內實現收支平衡,並不樂觀;未來開源節流勢在必行。不過,我認為我們倒也不需急於在兩三年內實現收支平衡:一來國際局勢複雜,未來數年想必未能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二來赤字不小,短期要滅赤,勢必需採取激進措施,而目前經濟本來就弱,激進手段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最關鍵的是,我個人認為香港公共財政面對的一系列困難,包括收入減少、開支過度膨脹,事實上反映了香港社會的諸多深層次矛盾;要扭轉財赤困境,我們必須推行深層次改革。當然,改革不是一兩年能夠完成的事,因此社會要有心理準備,我們可能需要較長時間面對財赤。但是,我們此刻就須拿出決心,謀劃接下來一段時期的多方位改革方向和進程,並立即啟動。

不應浪費「好的危機」

10年為期達收支平衡

我認為,此刻的香港正身處一場「好的危機」。何出此言?今日,我們經濟疲弱,面對結構性的財赤風險——這是改革的壓力和動力;但同時,我們的GDP依然有2%左右的增長,失業率很低(約3.1%),接近全民就業,而且還出現勞工不足的現象——這成為香港開展深層次改革的民生支撐和底氣。有動力、有底氣,我們實在不應浪費這場「好的危機」!

我建議以10年為期,針對導致經濟疲弱和開支膨脹的深層次矛盾,制訂一個全方位改革方案和開源節流的規劃,通過漸進式改革,解決長期困擾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同時逐漸調整收支結構,穩步邁向收支平衡。下周四續談。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