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

歐陽五:年度漢字裏有何「乾坤」?

【明報文章】歲尾年終,依照慣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或地區相繼揭曉各家2024年度漢字,包括年度國內字、年度國際字等。

中國內地多家機構選出「智」、「變」、「替」;兩岸年度漢字,花落於「爭」;還有新加坡的「災」與「仇」、馬來西亞的「升」、日本的「金」……正所謂:字裏有玄機,字裏藏乾坤。這些被集體翻牌的方塊字,濃縮着時代的走步與大勢,亦折射大時代下個體的憂虞與願景。

世界變亂交織新舊更迭

端看今年一眾年度漢字,負面指向的字不在少數,見微知著,推及其餘,尤令筆者對時下國際政經熱詞「世界的不確定性」心有戚戚。世界的不確定性,是變亂交織、新舊更迭、權力洗牌的綜合結果,系統內每一分子不無干係;但若追蹤溯源,大選落幕、處於新舊執政團隊過渡期的美國,堪堪是加劇種種不確定性的主要推手之一。

這一年,東南亞「花園城市」新加坡面對高溫天氣增多、海平面上升的煩惱,經歷中秋夜狂風席捲的驚魂時刻,當地公眾對「災」心有餘悸。世界範圍內,何嘗不是「災」情橫行:歐洲的高溫、美國的颶風、加拿大的野火、中國的暴雨、非洲沙漠的洪水,「異象」頻繁,全球氣候治理迫在眉睫。

隨着特朗普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全球氣候治理墜入更加不確定的時代。特朗普在首個任期內責令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此次競選期間抹黑氣候變化是「騙局」、鼓吹重振石化行業,其團隊正在導演美國「退群大戲」,《巴黎協定》恐難逃黑手。以早前阿塞拜疆的巴庫氣候大會為最新成果的全球氣候治理行動,料遭「特朗普2.0」無情捅刀。無妄之「災」的潘多拉魔盒,談何閉攏?

「美國因素」對世界造成的不確定性

這一年,台海地區的風高浪急裏,也少不了美國的「長臂」推波助瀾。兩岸人士選出「爭」字來表達其對是年兩岸關係的觀感,有爭主權、爭立場的積極意涵,卻也令外界產生戰爭風險聯想。最近島內民調顯示,與10年前相比,認為台灣地區戰爭風險升高的受訪者已達55.9%。究其原因,「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和「麻煩製造者」美國難逃其咎。

對於台當局的「台獨」做派:美國一手摁住賴清德,免其挑破北京底線、給華盛頓惹事,比如在賴清德「過境」美國時冷處理;另一手卻給賴清德「送子彈」,對其鼓吹「兩國論」睜隻眼、閉隻眼,並製造「台海有事,美國馳援」幻象。近日拜登簽署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針對中國大陸的意味明顯,還包含多項涉台條款。待20天後特朗普就任,此「交易大師」碰上彼「交易大師」,台灣2300萬民眾的命運又將面臨怎樣的「被交易」?

「美國因素」對世界和平發展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多層次、多點位發酵,有的一眼可以看透,有的比較隱秘,經過多環傳導才呈現出來。

「仇」字指向鏖戰千日的俄烏衝突、多國捲入的巴以衝突、核雲籠罩的朝鮮半島、事端不斷的南海區域。在美國挑撥拱火、輸送彈藥的操控下,這些熱點地區仇恨難解、干戈難化,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更加撲朔迷離。

「仇」也刻劃了中美關係裏殊難調和的部分——不論是「留守總統」拜登最近對中國晶片發起「301調查」,還是特朗普一言不合就加徵關稅的威脅訛詐與潛在行動,似曾相識的中美貿易對壘架勢宛若再現,突顯全球頭號強國對新興大國根深柢固的抗拒乃至敵視。全球經貿秩序、全球供應鏈體系也因這「神仙打架」走向碎片化,叫人懷疑世界還是「平」的嗎?

不確定性以外 伴隨新窗口期

厭惡風險、擁抱確定,是人類的本能。人類的文明進步,也可謂建立在不斷打破不確定性、重建確定性之上。有網絡流行語云:世界破破爛爛,總有人縫縫補補。愈來愈多「地球村成員」行動起來,致力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確定性、在多變的世界中成為「強大的確定性力量」。

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拒絕「選邊站」,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等契機推動經貿合作,為經濟發展的如日之升夯實地基,年度漢字「升」恰如其分。2024年「全球南方」概念走熱,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南方」國家,成長為國際社會關鍵力量,同舟而行,有破有立,推動世界秩序朝多邊主義、多極化演變,促使「一家拍板」向「眾人商洽」轉變,年度字「替」也可謂切中肯綮。

正向例子不勝枚舉,在在表明:不確定性沒那麼可怕,不確定性加劇的世界沒那麼容易失控崩塌。與此相伴生的是重塑與整合的新窗口期,是為天下世情之「乾坤」,也是中國人熟悉不過的兩極轉化的智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