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狄志遠

狄志遠: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不是解決財赤良方

【明報文章】面對千億財赤,政府近日頻頻強調需要「開源節流」。有建議可從社會福利着手削減開支,當中包括凍結高齡津貼金額、限制60至65歲以下長者的2元乘車優惠等。然而,這些建議都值得商榷,既不能有效解決財赤問題,也會帶來更大社會矛盾。

福利開支增 反映深層結構問題

首先,有意見認為社會福利佔政府開支最大比例,主張應從此入手削減。對這種論述,本人極有保留。福利開支規模大,主要因為社會需求的增加。事實上,福利開支上升反映的是更深層的結構問題——人口老化加劇、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社會流動性下降、照顧者壓力大、殘疾人士的需要等,導致福利需求增加。政府透過福利服務幫助社會裏的弱勢社群,這是應有的責任。

面對社會需求,政府應使得使,關鍵是其必要性和社會效益。削減福利開支,只會令弱勢社群得不到恰當照顧。

有意見提及政府用於社會福利的支出,每天超過3億元,來突出開支龐大。若以此為理由,則公務員開支更龐大。2023/24年度政府用於公務員薪酬及相關開支高達1562億元,平均每天超過4億元,那公務員開支豈不是更應優先檢討?近年政府削減了約2%社會福利開支,現在又暗示進一步削減,而公務員依然可以按機制加薪3%。若要開源節流,為何不從重整公務員編制、凍結招聘等方面着手?單是凍結招聘一項已可節省過百億元,遠比削減弱勢社群的福利更具成效。

同樣,我們不應向2元長者乘車優惠打主意。長者乘車優惠是推動「積極樂頤年」的重要政策,鼓勵長者走入社區、保持社交聯繫,長遠可減少醫療和安老服務的壓力。若貿然收緊資格或設限,只會得不償失。

另外,凍結高齡津貼金額的建議看似可以節省開支,但影響的往往是最基層長者。部分清貧長者僅靠這筆津貼維持基本生活,凍結金額變相削減他們的生活保障。從每年通脹情况來看,這個建議對受助人的實質影響不容忽視。而且,政府不應向最貧窮的人「開刀」。

福利措施可預防更嚴重社會問題

社會必須明白:我們不能忽視福利投資的預防功能。很多社會福利措施看似增加政府即時開支,但能夠預防更嚴重的社會問題,長遠反而可以節省更多公共開支。例如及早介入家庭問題,可以預防青少年犯罪;投資社區照顧,可以減少院舍需求等。

現時社會過分聚焦於「節流」,卻迴避了「開源」的討論。面對結構性的財赤,政府應該全面檢視各項收支,包括探討新收入來源、優化稅收制度等。把削減支出重點放在弱勢群體的福利上,效益有限。

當前香港面對的挑戰,不僅是政府財政收支失衡,更是社會發展模式需要轉型。過分着重短期開支節流,而忽視長遠社會投資的需要,只會令問題更形惡化。政府應該以更宏觀視野,平衡財政穩健與社會發展需要。

政府面對財政壓力,確實需要謹慎理財,惟不能夠本末倒置。當務之急是檢視政府整體財政結構,開源與節流並重,同時維護社會公義。唯有如此,才能夠找到既可改善財政狀况,又不至損害社會福祉的可行之道。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