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阮穎嫻

阮穎嫻:經濟活力才是香港財政來源

【明報文章】早前財政司長陳茂波披露,估算2024/25財政年度政府綜合赤字約1000億元。這個數字比今年初財政預算案估算的481億元赤字,上升了500多億元。這個數字公布後,立刻引起社會討論,是不是代表香港公共財政出現危機呢?

事實上,香港政府在疫情剛開始的2020/21財政年度,出現超過2000億元赤字。這個赤字可以接受,因為疫情是一個重大危機:市民停工停學,政府需要動用資源,支援水深火熱的市民。上兩個財政年度(即2022/23和2023/24年度),香港政府均錄得過千億財赤(圖1)。如果今年繼續過千億財赤,就是連續3年了。

政府仍有很大舉債空間

由於連續多年出現財赤,政府財政儲備由2018/19年度接近1.2萬億元,跌至上一個財政年度的7000多億元,預料今年度再跌1000億元,至6000多億元(圖2)。以政府這個財政年度總開支7800億元計,財政儲備只能夠支撐政府約9個月開支。這個數字是樂觀估計,因為政府將發債計作收入,但發了債要還,上述數字未扣除某些要償還的債務;扣除之後,儲備更少。

即使財政儲備下降,香港的公共財政離崩潰還有一段距離。香港政府的債務比其他先進經濟體仍然低得多,例如美國政府債務佔其生產總值的120%,英國達100%,日本更超過200%。因此,香港政府仍有很大空間通過舉債維持營運。正常人舉債度日,大家覺得「牙煙」;世界各地政府舉債度日,卻是常態。

香港公共財政是個長期問題。我們先要判斷當前的赤字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周期性的財赤指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採取逆周期措施,多使錢刺激經濟活動,所以造成財赤。陳茂波認為財政赤字是周期性,香港仍在疫後恢復,可以暫時容許公共財政赤字,推動私人市場經濟復蘇。

政府財赤屬結構性

可是,香港已在2022年10月走出疫情,至今兩年。其他主要經濟體在這兩年間已經完全恢愎,唯獨香港例外。圖3比較一些先進經濟體和區內經濟體由2018年至今的經濟增長:美國、新加坡和韓國,經濟在短短數年已經增長了20%;但香港今日的經濟活動,跟2018年時差不多,經歷完疫情,就缺乏增長動力了。

2022年後期,我已提出當世界各國恢復通關,香港也要重開,與國際接軌,才能夠保住經濟。可惜醫務衛生官僚聲音過大、手段過硬,香港比其他地方晚了至少半年才重新開關,已經太遲,很多貿易和經濟活動已經繞過香港,不再回來。所以,我認為財政赤字是結構性的。

從政府收支平衡角度分析,結果一樣。政府有5項主要收入,分別是利得稅、薪俸稅、投資收入、地價收入和印花稅。利得稅和薪俸稅歷年都很穩定;投資收入受市場影響;地價收入和印花稅最近兩年很少,因為樓市跌了近三成,各大發展商手緊了,無人投地。而且因應樓價跌,政府撤了印花稅「辣招」,二手樓交投淡靜,印花稅收大幅減少。這兩方面的收入減少總共約1000億元,接近預計財赤的數字。由於樓價難以在短期內完全恢復,如果政府政策不改變,財赤在未來幾年不會自動消失。

那麼政府有什麼方法處理財赤問題?無非開源和節流。一說到開源,很多人聯想到加稅。但加稅會影響香港競爭力。很多人喜歡香港,選擇來港定居,或不願移民,就是喜歡簡單低稅制。加稅會進一步拉近香港與世界各地的稅後收入,不利吸引人才。

更好的開源方法是增加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做大個餅,令稅收增加。稅收不是從增加稅種而來,而是從經濟活動而來,畢竟政府是個燒錢又不擅長賺錢的機構。只要經濟好,收入就會從各個稅務來源進入;經濟不好,再硬收稅,更少人生產,經濟進一步收縮。

常說開源開源,開源是要本身源頭有水,只是渠道未開,渠成自然水到。但源頭無水,再開只是開鑿無水的岩石,點鑿都唔會有水。地緣政治使國際「收水」,大陸經濟疲弱導致北水乾涸,中東水源未見得會到。因此是源頭問題,不是稅收問題。有水自然會從不同渠道收到稅。水流滴滴,仍然大力開鑿,水源乾得更快。

恢復經濟活力 政府有責任言明整體方向

要改善經濟,首要處理的還是香港自己競爭力。現在香港物價高企,很多人放假去深圳消費,也有人搬上大灣區住,原因是香港現在缺乏競爭力。當香港逐漸融入大灣區,這樣的消費轉移只會加劇。近年愈來愈多大陸人才來港,例如我的教授同事、助教、研究助理等,一有比較長的假期,就算得幾天或一星期,都會返大陸,大額消費物品都在大陸購買;迫不得已要每日消耗的、不能帶落香港的,才在香港買。這些人佔香港比例愈多,消費愈弱;唯一是會在香港租樓,推高租金,但其他消費又少,變相減少香港工作機會。特區政府有責任點明解決整體經濟問題的方向,包括人口質變導致消費減弱,以及地區融合問題,才有望恢復香港的經濟活力,結構性的財赤自然迎刃而解。

如果無辦法開源,就只能夠節流。節流是痛苦的,因為減少每一項政府開支,都影響到某些群體的利益,或影響到公營服務質素。這是選擇取捨,相對沒有效益的開支,應該先縮減。現時政府開支最大的3個項目分別是社會福利、醫療衛生和教育,每項開支均超過1000億元。由於香港面對嚴重人口老化問題,社會福利和醫療衛生的開支應該減不了。香港又要走高增值知識型經濟,又要搞創科,建立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不能減教育開支。近日網上及有媒體機構大力「吹風」要減公務員人工,但減公務員人工,私人企業會「跟風」,進一步減少消費,違背「由治及興」的主旋律。

人工島項目 值得削減

其中一個效益低、值得削減的開支,就是所謂「明日大嶼」的交椅洲人工島。由於它與北部都會區都是增加土地供應的基礎建設,性質相近,無必要同時推行。根據政府網頁資料,不建人工島,即可節省5800億元;若建築成本上升,恐怕可慳更多。此外,特區政府可考慮學習美國,成立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研究怎樣削減開支。例如簡約公屋單位造價90萬元一個,預計只用5年,平均一個月開支1.5萬元,還未計管理和拆樓費用(包括又要開設首長級職位去管這件事),以及政府害怕簡約公屋無人問津而給予搬遷補貼等。這種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政策,唔使問Elon Musk都知道不值得推行。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