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蔡彤娟

蔡彤娟:10萬億元紓困地方債務:減負增信 穩住財政底線

【明報文章】早前中國政府推出約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的政策來化解地方債務問題,這是對地方政府高額債務問題的有力回應。該政策的目標是減輕地方債務負擔,維護財政和金融體系穩定。

資金規模表明中央政府決心

中國地方債務問題近年逐漸積累,尤其是疫情後財政支出增長,導致債務激增。由於一些地方政府依賴借新還舊,地方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張;而地方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償債壓力不斷增加。地方債務問題已成為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隱患,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難以為繼,更加劇了地方債問題。在此次政策出台前,中國政府已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房地產政策推出了一系列增量安排;對地方債出手,也是出於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應有措施。

從政策規模與背景來看,10萬億元資金規模表明了中央政府的決心。這一規模不僅在數量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也在政策意圖上表明,中央在短期內集中火力幫助地方政府大幅減輕債務負擔,避免由於償債壓力引發系統性的風險。這樣顯著的減負規模,旨在穩住地方財政,避免債務鏈條的斷裂,同時也為地方政府創造一個更寬鬆的財政環境,使其可以更專注於經濟發展與民生建設。

從此次政策的主要措施來看,一是債務置換,政策將通過發行新的低息債券置換現有高息債務,從而降低地方政府融資成本,這可有效減輕利息支出壓力,使地方政府得到更多財政空間;二是中央轉移支付和資金支持,中央財政的直接轉移支付可幫助地方政府彌補財力缺口,減緩短期償債需求;三是再融資工具的使用,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新債的形式償還舊債,從而逐步壓縮債務增長規模,幫助地方政府平穩過渡。

從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來看,首先,10萬億元的紓困規模將有力緩解地方財政壓力。這一政策將顯著減輕地方政府的利息支出壓力,使其財政支出結構得到優化。隨着利息負擔降低,地方政府可以將更多資源用於經濟建設和民生服務,進而為地方經濟增長釋放空間。這一財政減壓,將特別有助於高負債地區的經濟恢復和發展。

傳遞明確政策信號

其次,降低債務違約風險,防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通過實施債務置換、引入再融資工具,及發行低息債券,地方政府能夠穩妥地處理即將到期的高息債務,有效降低債務違約風險。地方政府將有機會在確保債務可控的前提下調整債務結構,從而降低可能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潛在隱患。

再者,有利於增強市場信心。透明、系統化的債務化解方案,也將帶來市場信心的提升。隨着地方政府償債能力改善,投資者的疑慮將有所緩解,這將利好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發展預期。同時,這種政策傳遞出明確信號,使市場更加相信地方政府在債務壓力下,依然具備穩健的財務管理能力和中央政府的支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有助未來地方融資渠道的優化。

料地方政府將受更嚴格財政監管

然而此次政策的出台,並不意味着放鬆對地方政府的債務管理,而是要求地方政府優化支出結構,防範借新債、形成隱性債務的問題。這意味着政策在「輸血」的同時,也將提高「造血」能力的要求。為防止地方債務再次膨脹,預計未來地方政府將受到更嚴格的財政監管,可能包括對融資平台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進一步清理及監督。

當然,也不能指望10萬億元規模就能夠一勞永逸解決中國累積已久的地方債問題。一方面,由於不同地區財政狀况和債務結構差異,10萬億元規模的化解政策,在一些債務壓力較大的地區可能還需更細化的措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短期財政壓力仍然存在。雖然置換債務和轉移支付能夠緩解地方債務問題,但如果經濟增長未能有效提升,債務壓力可能仍然難以根本緩解。此外,政策的持續性很關鍵。若未來地方政府沒有相應的債務管理措施,可能形成依賴中央化解的慣性,進一步刺激地方債務增長。

此次10萬億元化解地方債務增量的政策,是為了防範地方債務風險、穩定地方財政和經濟的重要舉措。通過降低利息負擔、債務置換和轉移支付,政策將短期內有效緩解地方債務壓力。然而從長效來看,這一政策的成功,依賴於地方政府的財政自律與結構優化能力,以及中央在政策監管上的執行力。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彤娟]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