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早前,教育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報告落實該局於今年3月公布的小學科學科及小學人文科之開設和進展狀况。不少評論都把注意焦點,放在把原有小學常識科拆分為這兩門獨立學科,這一點固然應該讚許,但筆者反而更多關注這兩門新學科課程指引所推動的一個非常重大嘗試——推動學校實施多元化評估方式,改變過往以筆試為主導甚至為唯一的學業評估方式。
更好地落實「考評輔翼教學」原則
這裏提到的多元化評估方式,根據局方公布的課程指引和提交給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在小學科學科方面,「在小一及小二,學校應盡量避免採用紙筆考試的形式評核學生的學習表現,並以日常課堂進行的進展性評估代替……在小三至小六階段,學校可以運用紙筆考試,輔以其他不同的評估方式,例如實作評估、口頭匯報、科學日誌等」;在小學人文科方面,「安排不同模式的進展性評估,例如課業、學習歷程、課堂觀察、製作圖表/短片、專題研習、口頭匯報等,並運用開放靈活的評估模式」等等。
落實多元化的學業評估方式,是一項提升教學效能的重要舉措,非常值得點讚,意義不容低估。這將更好地落實「考評輔翼教學」原則,讓學生得到更多機會發掘自己潛能、發揮自我和培養自信心。基礎教育尤其在小學階段,不同於高等教育和高年級學習,若沒有給予學童足夠的學習嘗試機會,那麼就難以發掘和發現每個孩子到底有什麼各自的特質潛能。過了這個學習階段後,很可能潛質就會被埋沒,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會被固化。
美國著名教育評估專家Grant Wiggins的研究發現 ,美國大多數中小學生都尚未充分發揮潛力,其原因並非教師不盡心執教、學生不盡力求學,而在於流行於學校中的教學評估體系尚未建立足以不斷改進學生表現的內在機制。因此,設計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實際上等於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習活動形式,給予學生有更多發現自己潛在能力和實踐這些能力的機會。這比單純的筆試更能全面反映學生各種綜合能力,更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誘發更強的學習動機。
在9月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於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到教育要處理好五大關係,其中一項就是要處理好「知識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重大關係。最傳統衡量學生知識學習成效的評估方式,莫過於筆試。但當今天這個創科時代對青少年學生培養提出更全面、更高端的要求和標準之時,教育評估方式就不能停留在獨沽一味的筆試上,而要着力設計和不斷優化多元化評估方式,才能夠真正做到以考評輔翼教學,激發學生的多方面潛能,從而達到全面發展。
升中呈分試的「人生交叉點」抉擇
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雖說對學生學習表現的日常評估注重多元化,惟決定學生升中的呈分考試,卻是以筆試為單一評估形式,這就最終很可能出現一種情况——就是為了應對升中壓力,最後學校的評估還是回到筆試操練上。這可是一個教育理想與現實的「人生交叉點」式抉擇:既然升中呈分試以筆試為唯一評估方式,那麼為了令學生在筆試中有更好表現,就盡可能集中時間精力操練筆試,那就很可能又回到「要考的驅逐不要考的」舊路。所謂制度決定行為,這是需要高度關注和不斷加以改善的。
那應該怎麼辦?第一,應着力探討把多元化評估方式漸次融入呈分試,不妨找找試點學校,以實證研究和經驗來推動呈分評估的優化。第二,在資源許可的情况下,盡量增加教學人手或保留餘裕的教學人手,即使不能增加教師編制,至少也增加聘請教學助理的資助,讓教學助理協助落實多元化評估。第三,加強對學校的校本支援工作,協助學校更高效地落實多元化評估,把多元化評估的文化融入學校教育中,使其成為香港教育主流。
香港教育的考試評估發展歷程,可謂源遠流長——從小學升中考試到學能測驗,再到結合統一派位和呈分考試。香港歷代教育專家、負責官員和前線工作者,過去幾十年為本港教育和評估做了大量探索及實踐貢獻,積累了豐富經驗與智慧。在今天這個社會各界和科技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愈來愈高的時代,我們要把這種以教育多元化評估來促進教育成效提升的探索和實踐工作,延續下去。
作者是教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