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若有關注本地新聞,或許會看到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與中國宇航學會合作建成航天教育實驗室,其學生今年7月參與在青海舉辦的「U18全球青少年火箭發射挑戰賽」,獲總成績第二。而9月24日,在國家航天局、國家科學技術部相關部門指導下,首顆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資助支持、香港中文大學聯同國星宇航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由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搭載並進入太空軌道。
上述好消息,提升了香港在航空航天「二軌外交」方面的話語權。航天作為展現國力的直接體現,宣傳機構有責任普及有關成就、知識。近年來,內地各組織也有在港招募載荷專家,派遣航天員與大學生、中學生對話交流,以及舉辦載人航天工程科技展等;在場港人也普遍激動地表達自己未來要加入航天事業隊伍。
然而,在內地大學攻讀航空航天專業之後,是否真正有機會在香港或內地大展拳腳,或者代表祖國在國際的航空航天平台有所作為?恐怕,理想與現實之間有一定差距。
香港的優勢與限制
正如宏信書院總校長林克忠博士提及,香港因地理環境及法規上的限制,只容許學生製作水火箭,發展空間受限;正是到了青海,香港學生才有機會在內地航天專家指導及安全的環境下,學習使用固體燃料(火藥)製作火箭並發射升空。
客觀來說,因香港航運業較發達,亦有國泰航空等具國際競爭力的航空公司,在航空工程學科方面表現較佳。然而,航天工程一般可分為3類:一是將物體送上太空,即運載火箭;二是航天器,即衛星或太空站;三是行星科學,即探月與探火計劃等。就香港而言,第二及三類較合適,畢竟第一類不適合寸金尺土、人均密度過高的香港。香港的大學也擁有相關研究基礎,例如香港大學的趙國春教授、錢煜奇博士,就有與行星地質相關的科研團隊;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有開設航空航天工程的本科生項目,倒是教學內容向航空工業傾斜。因此,港生若有志於修讀航天工程(尤其是第一類),一般會到海外或前往內地。
境外身分的阻力
在航空航天領域,出外阻力巨大。如今國際安全環境日趨嚴峻,無論是中國或美國,涉及航空航天人才的背景審查不免愈發嚴格。香港與國際接軌,同時雖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屬於「境外」,因此在從事涉及中國國防項目時會有所限制。如果一名港生想前往內地修讀航空航天工程專業,例如就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國防七子」航天強校,會發現除了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之外,其餘「五子」現階段並不直接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學生,只招募參加港澳台僑聯考的學生。雖說港人也能夠參加該聯考,但其考生以在內地完成中學教育的港人為主,而非HKDSE的本地考生。
對不參加聯考卻希望攻讀航空航天學位的本地港人而言,只能夠選擇接受DSE升學的學校,或者在研究生階段才攻讀。然而,也因為他們即便順利入學,由於許多航空航天研究甚至大學本身與軍工企業或軍隊高度綁定,課題往往涉及敏感技術,一般港澳台生基本不能參加涉及敏感技術課題的相關會議;若其導師與軍工高度綁定,基本也不能跟隨導師參與研究。而在極有限度的科研下,他們難以充分鍛煉自己。港人在內地這些涉及國防的院校畢業後,將來在外地升學、參會時,又不免受限。可見,港人在「二軌外交」層面擁有的中西交匯「橋樑」優勢,在某些領域反而顯得尷尬。
香港DSE考生可參與的內地免試招生計劃中,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水平學校可供選擇。但香港與內地理科教育銜接並不順暢,這是因為本港理科教育水平較內地遜色,在內地理工院系攻讀學位面臨巨大壓力。
香港公開考試經歷了兩次大改革:一是2012年正式將中學會考(HKCEE)與高級程度會考(HKALE)改為HKDSE;二是2024年的新DSE。本港當局對外稱,HKDSE的難度介乎HKCEE與HKALE。但實際上,HKCEE及HKDSE的難度遠低於內地高考,因此存在明顯的斷層。
在我們接觸到的內地理工科港生當中,絕大多數都如實表達自己難以適應內地的理工課程。其中有部分人默默轉到不需要學習高等數學的專業,亦有人退學並返港讀書;也有少數港人敢於直面差距,力圖將勤補拙。例如本文作者之一的郭祺,在其知名內地院校屬第一批選擇航空航天專業的港生,故此他能夠理解到港人在有關領域的尷尬,包括難以參與涉密項目、努力追趕才能勉強及格等,其成績也就較難在國內外名校讀碩士、博士;即便有幸留在內地繼續升學,也依然要面對「境外」身分的阻力。在本科期間親身體驗處處受限的經歷之後,他也坦言會因為上述種種困難而產生一定動搖。
升學宣傳與就業前景 不能脫軌
更令在內地攻讀航空航天專業的港人感到苦惱的是:即便順利碩士或博士畢業,惟就業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在內地軍工企業就職?「境外」身分恐「沒戲」。前往民營航天機構?因身分原因,進入核心技術層阻力極大。國家確實加快了讓港人融入內地的速度,但對航空航天的企業,如果沒有更多政策支持,自然傾向選擇內地身分的人,而非屬於「境外」的香港人。全職從事太空層面的「二軌外交」?沒有深度參與中國國家級項目的情况下,代表性也存疑。至於創業,需要承認,因航空航天有國防色彩,也需國家分配大量資源,所以即便是民營航天公司背後都有官方的影子,試問一般港人是否有條件創辦航空航天企業?
內地航天事業在港宣傳,自然是要讓港人融入國家發展藍圖。但對親歷者而言,內地或香港在這方面明顯還有待進一步融入。而最早響應號召、受影響較大的一般香港理工科學生的聲音,需要被更多持份者知悉、理解,港人才能夠在航空航天領域為祖國作出實際貢獻。
作者郭祺是思哲研究所創科領域青年研究員,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務教育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