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尹瑞麟

尹瑞麟:從高市早苗看日本的安全保障觀

【明報文章】在與中國的博弈裏,美國和日本國內相類似的「國情」是,各自國家內的政黨、派別以至國民的普遍「反中」情緒,可說已普遍取得「共識」。舉例而言,過去數周由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攜手在國會制訂、通過或在立法最後階段的如《台灣衝突阻遏法》、《脫離外國敵對電池依賴法》,以至限制與中國特定生物科技公司往來的《生物安全法案》、《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等,勢如破竹,主導着美國對華關係。

因此,對於研判中日關係,新首相石破茂的舉措固然重要,但同時日本內部包括自民黨其他主要派系的取態,以及日本國民情緒,也不能忽視。在牽制中國的議題上,無論誰當選日本首相,都必須順應民意。

當前最為牽動中日關係敏感神經的,無疑是石破茂新內閣及自民黨中央新領導人裏,有5人是前防衛大臣或前防務官員,以及石破茂建議成立的「亞洲版北約」。這5人除了包括石破茂,其他分別是新任防衛大臣中谷元、新任外務大臣岩屋毅、新任首相輔佐官(安保擔當)長島昭久,以及自民黨新任政務調查會長小野寺五典。

在當選首相前,石破茂應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邀請為文,表示建議成立「亞洲版北約」,目的是遏制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的「核聯盟」。他在文中強調,由於亞洲各國沒有像北約的集體自衛體制,也沒有相互防衛義務,因而處於容易爆發戰爭的狀態。石破茂上台後,隨即以首相身分警告:日本「周圍的安全環境是二戰結束以來最嚴峻」,要在日美同盟基礎上「擴大友好志同道合國家的圈子,利用外交及防衛實現日本與地區的和平」,因為「今天的烏克蘭可能是明天的亞洲」。

高市雖敗選 惟儼然自民黨內重要政治力量

必須指出,石破茂建議的「亞洲版北約」短期內能否實現,尚存疑問;但由於自民黨內部在對華關係上已取得不同程度的共識,在倡議「亞洲版北約」的同時或其後,日本政府甚有可能做其他部署。事實上,在早前結束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無論是石破茂或其對手高市早苗,均對中國取態強硬。最終經過激烈競爭,石破茂取得215票,以21票之差勝過194票的時任經濟安全保障大臣高市早苗。儘管高市早苗敗選,但她儼然成為自民黨內另一重要政治力量,故此了解其安全保障觀,對掌握日本的相關政策思維,或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今年高市早苗在日本出版了兩本榮登暢銷列的新書,集合起來,系統地闡述了她對當前時局的分析和日本的應策之道。首先是由日本產經新聞出版的《國力研究:讓日本列島變得更強大、豐盛》(暫譯),由她擔任編者、作者,並集合前駐中國大使垂秀夫、國家安全保障局前次長兼原信克等人就不同主題的文章。

高市的4點分析

序章文章由高市早苗撰寫,題目是「國際社會的現實和日本要強化『總合國力』的必要」。她表示,綜觀過去數年國際情勢急劇變化,日本人「必須認清的現實」是,在外交方面,日本受制於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擁有否決權的大國;軍事方面,受制於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經濟方面,受制於擁有資源的大國。基於此,她的分析和建議包括:

(1)目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員,實為眾多紛爭事件的當事國,令安理會失去功能。因此日本必須聯同有相同理念的國家,主導推動改革安理會,致力強化聯合國的功能。

(2)軍事方面,日本當前的導彈防衛系統不足以應對新的軍事局面。反之,應在強化現有系統的同時,部署對攻擊方的「領域」施以實質反擊;以及即使在受到導彈攻擊後,仍可保留足夠實力抑制對方。

(3)2022年日本內閣通過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及《防衛力整備計劃》,明確日本將持續堅守「無核三原則」,即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高市表示在通過上述文件前,她於內閣會議曾表示不認同,且要求刪除;但由於內閣中不少人相信「美國會將抑制(核)威懾的範圍延伸到日本」,「無核三原則」最終獲通過。

(4)日本必須不斷考慮強化自身防衛能力,不應「過分依賴其他人」。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因為中俄朝的情况而變得嚴峻,有需要做根本性的轉變;須無懼面對各種政治風險,大增軍費,在設想日本受到最嚴重威脅的基礎上,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應對。

高市早苗強調,日本極須強化其「總合國力」,指的是「外交力」(包括致力創構一個更能夠對重大威脅防患於未然的國際環境)、「防衛力」、「經濟力」、「技術力」及「情報力」(在急速變化和複雜的安全保障環境下,能夠及時、高質量地蒐集和分析情報)。

高市早苗另一新書是《日本之經濟安全保障:保護國家及其公民的黃金法則》(暫譯)。在書中,她再度提到日本要大增軍費,將日本安全保障範圍擴大到太空領域。高市強調,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情報通訊、衛星、量子、半導體、素材、先進製造技術等方面的投資,是軍民兩用,通過將日本企業和研究機構擁有的優秀技術,培育成多種商業活動來實現經濟增長,可確保增加軍費所需的財政收入。

更值得重視的日本整體民意

日本對華立場的轉向,不僅是自民黨,而是有廣泛民意基礎。日本內閣府最新年度「外交輿論調查」顯示,去年9至10月受訪日本人對中國抱「親近感」的佔比為12.7%,較2022年下降5.1個百分點,也是自1978年開始該等調查以來最低水平。早前分別發生了在中國蘇州和深圳的日本學童被襲、中國在無提前知會日本下向太平洋試射洲際導彈,以至中國軍機、軍艦和中俄軍艦在東北亞出現,日本國民對華的負面情緒相信將進一步升溫。

將目光再擴闊點而言,除美日兩國內部的「抗中共識」,歐盟早前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徵收45%關稅,新的共識在地球另一側成形。這種陣營式的對立,是百年大變局的象徵?其出現屬歷史偶然還是必然?

作者是前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曾長期任職國際政府組織、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尹瑞麟]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