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駿鴻、趙永佳

陳駿鴻、趙永佳:渡人、渡己:當中醫藥遇上少數族裔

【明報文章】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中,香港政府近年重新定位,積極拓展中東及北非的國際市場,更有意開拓中東和東盟旅客客源。在不久將來,香港街頭將會有更多不同族裔朋友的身影。但香港社會有足夠準備去尊重、接納不同文化與種族的差異,以至互相交流嗎?

增進市民理解 減「外群體偏見」

制度上,香港雖然有法律保障本地少數族裔人士,日常生活中他們與本地人也有不少接觸機會,然而卻是「相逢仍如陌路」。提供阿拉伯語資訊和清真食品的餐廳名單等旅遊配套,固然有其作用,惟更重要的可能是提供機會,予雙方在日常生活領域增進理解,慢慢減少社會學中關注的「外群體偏見」(out-group bias)。

談到日常生活,少不了求醫就診。中醫藥是不少香港人常用的醫療服務,但少數族裔往往未能受惠。如果能夠讓少數族裔體驗中醫,當可更進一步令他們融入本地社會。香港還是有不少有心人在為社會共融而努力,香港健康協會早前就主動邀請熊百祥少數族裔服務處(下稱服務處)合作,開展「中醫義診——少數族裔關健行動」(下稱中醫義診),由2022年5月開始,至今已舉辦50多次。本文作者之一的陳駿鴻於早前暑假在就讀課程安排下,在服務處實習,親身體驗計劃的運作。我們也訪談服務處負責人熊百祥先生(Fredie)和香港健康協會負責人朱國棟中醫師,了解他們如何向少數族裔提供中醫診症服務。

起初Fredie還擔心,中醫屬華人的醫療習慣,對少數族裔而言是陌生的體驗,可能沒有太多人有興趣;朱醫師既贈醫又免費施藥,如果到時無人問津義診,擔心醫師失望。幸好事實證明只是過慮,他透過手機通訊應用程式廣播通知第一次登記環節,半小時已經滿額。服務處發揮着「橋接式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的功能,為少數族裔帶來新資訊及機會。蜂擁而至的報名間接說明,不少少數族裔對中醫都有興趣,但其身邊朋友都不知道哪名醫師可信。透過服務處的介紹,不少人接觸了中醫。在起初半年到一年,一個月約兩次義診,每次15名登記者,至今已有好幾百名少數族裔朋友受惠。

現時中醫義診的流程如下:中醫義診開始的約兩個星期前,服務處透過手機廣播,發送簡短報名通知,讓少數族裔會員因應其意願及可行時間報名;當達到15名報名者,服務處便在廣播頻道通知該期義診名額已滿,如有興趣請下一期盡早報名。及後,義工會根據曾否到訪,分別通知已登記的會員;第一次出席的會收到通知,告知是次中醫義診時間和地點,亦會附上由最近港鐵站前往義診診所的影片,協助他們尋找診所。曾經出席過的亦會收到通知,通知信息包括是次中醫義診時間和地點。這一輪通知通常會在報名截止後數天發出,不過在活動開始前兩天,工作人員亦會提醒他們前來中醫義診。若有來診者臨時不能出席而事先通知服務處,其位置會轉讓給名單上其他登記者,確保義診資源得到妥善分配。

簡單英語解釋 令少數族裔了解病徵

義診當天,來診者只需經過簡單程序便可應診。如來診者因宗教原因或文化原因,希望由同樣性別的醫師為其診症,可在登記時提出。起初來診者大多不太認識,或未接觸過中醫診療事宜,他們臉上都流露着帶點懷疑的模樣(可能是有些義診醫師較年輕吧)。隨着持續的義診服務,他們(舊來診者)亦漸漸與醫師多了溝通和互信,其中部分女性來診者更多願意掀起面紗讓醫師看診。

醫師為他們診症,與本地人無異,先以「望聞問切」為他們診症,但會互換中英語溝通,有利來診者從中醫角度了解自己身體和各種病徵。就以中醫的術語「濕熱」為例,中醫會以簡單的英語「wet hot」、「damp and hot」解釋,務求使登記者了解該病徵。

如果來診者需要接受針灸或拔罐,醫師會先徵詢來診者意願才執行。起初有部分來診者不能夠接受異性接觸其身體,不過醫師會向他們解釋,這只是正常的醫療程序,並沒有其他含意,他們大多都理解。現時少數族裔對針灸拔罐的接受程度跟本地人無異;如來診者覺得針灸時暴露皮膚屬不妥當的話,醫師會安排在診所衣帽間內針灸或拔罐。

在針灸拔罐的同時,醫師會為來診者處方藥包。醫師會詢問來診者的飲食習慣,若是素食者,醫師會處方植物草藥,避免使用含動物成分之中藥材。例如阿膠(驢皮煎煮濃縮後的固體動物膠)用於補血、止血時,可以用當歸、茜草或仙鶴草代替。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短缺,病人多需長時間輪候,但只有短時間與醫生見面;病人如果能夠跟醫生談上近况和生活習慣,是幸運不過,若沒有也是普遍經驗。而少數族裔在公營醫院的情况說不定更差——先假設他們能夠得到傳譯服務,但在醫生與時間競賽下,加上傳譯的時間延遲,可以交流的時間可說是所剩無幾。另一邊廂,病人與私營診所醫生相處的時間較公營系統長,但少數族裔者也不見得會有好的醫療服務;如果醫生只懂英語,或沒有為少數族裔診治的經驗,有時也難免會有溝通困難。

而義診醫師不但「望聞問切」,更會關心求診者近况和生活習慣,不會予人「醫生好趕時間」的感覺。對病人有全面了解,能夠幫助洞見疾病,採取預防性的治療,減低發病或病情轉變的可能,做到「治未病」。另一方面,義工具備南亞文化知識,給予他們多元文化能力(multicultural competence),有助服務處提供義診時在適當時候充當傳譯員,向醫師進一步說明來診者狀况;亦能夠向來診者進一步說明醫師的診症。義診雖是免費服務,但對少數族裔而言,應不比公私營醫療服務差。

多一個渠道助少數族裔融入社會

有言道「渡人先渡己」。中醫藥要為少數族裔提供更有效服務,需更加完善診症溝通技巧,也要增進對少數族裔文化與習慣的了解。我們期望,不久將來除了有專為少數族裔服務的義診之外,也有更多中醫師及診所能夠廣開門戶,迎接更多不同族裔與背景的患者。

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的重要成員。政府已在教育、就業支援、社會福利和社會共融方面推出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一系列措施。中醫服務能夠為少數族裔融入香港社會,提供多一個渠道,藉着互相理解和交流,令華人及少數族裔群體相處更融洽,共同締造共融社會,亦能夠令中醫藥在本港基層醫療發揮更大影響力,也是渡人渡己的另一層意義。

作者陳駿鴻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及社區研究課程學生,趙永佳是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駿鴻、趙永佳]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