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舊日的香港,沒有「企業」這個名稱,只有洋行、商舖、手工業等。但在那個沒有「企業」的年代,香港人充滿創意的「企業家精神」卻遍地開花,成就了「東方之珠」的奇蹟。今日我們有跨國企業、外資企業、央企、國企、民企,還有中小企、初創企。企業成就了繁榮和發展的大引擎。
香港企業成功之道:識變應變求變
由寥寥無幾到遍地開花、百花齊放,香港企業正好利用了彈丸之地的獨特優勢,見證了香港人隨機應變、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
這也與早前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致團結香港基金10周年賀辭之中提到的內容不謀而合。夏主任說:「希望大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給香港企業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傳承愛國愛鄉優良傳統,順應時代發展變化,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多年來,「識變、應變、求變」不就是香港企業的成功之道嗎?例如上世紀戰後初期的香港欠缺資源,商人余達之從南洋引入糖薑並發揮創意提升質量,再變成出口商品。在那個沒有「國際化」觀念的年代,他以「科學應變」精神把糖薑國際化、名牌化,推銷到海外,更獲當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指定為御宴中的必備小點。被稱為「糖薑大王」的他,完美地發揮企業家如何識變、應變的精神。
及後他協助推動香港由手工業升級為製造業,提出由政府興建工廠大廈並建造工人宿舍,積極為香港產品拓展海外市場。今天,大家走過九龍塘的達之路時,會想起他發展又一村、推動教育的貢獻。
類似的成功故事,在那個艱苦年代並不缺少。有在海外運來塑膠原料、製成朵朵繁花似錦,然後懷着國際視野推銷至歐美市場。當時缺乏廠房,加上公共交通並不便利,於是我們的企業家推行了今天令打工族嚮往的「居家工作」,讓婦女在家裏「穿膠花」,在困難的日子掙取外快幫補家計,亦使企業家節省廠房開支,創造雙贏。在掙得第一桶金之後,企業家把規模做大,然後把業務多元化,把「居家工作」拓展至車衣服、穿珠仔、做假髮等,為那個「無工開」的年代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再開設廠房讓工人安心養家活兒。這些都是企業家識變、應變、求變的故事,亦體現了「取之社會,用於社會」的企業精神。
藉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先機,香港由一個漁村發展成為轉口貿易港,把「前舖後居」的構思,應變為「香港舖,內地廠」,啟發海外跨國企業將製造端「離岸化」到內地,使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紡織業、玩具業、鐘表業、電子業的製造和出口中心;再由龐大的製造和出口業發展出相關的專業服務,包括金融、財務、保險、法律、會計、版權等,令香港成為專業服務業中心、金融中心等。
成功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香港過去的發展,足以讓我們引以自豪。但走在成功的路上,一路繁花有時會令人眼花撩亂,只顧看眼前明媚風光,卻未必察覺到在國際局勢轉變下的危機四伏,似乎忘記了舊日香港企業家如何創造奇蹟、居安思危、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成功,其實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而企業家很多時也是冒險家。
今天全球經濟不景、地緣政治局勢緊張,能源轉型、科技變革等迫在眉睫,各方都在面對不同挑戰,影響着本身的經濟。大家都在想辦法取勝、提升競爭力,走出舒適圈。創科創新乃未來的發展大方向,香港企業在這方面應投放更多資源,並以實質行動落實計劃,為國家、為香港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也為自己的行業開闢出路。
前瞻準備 果敢應對
今天香港企業的條件,比以往優勝得多。香港營商環境較往日的更為企業友善,除了簡單的稅制、高效清廉的政府、各項營商要素的自由流通,更有我們國家作為強大後盾。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把企業的創意應用化和商業化,還疊加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使香港企業有更多高效選項去回應時代的呼喚。企業可以精準地瞄準指定的弱勢社群,提供貼身訂製的扶持方案。如果某個企業本身沒有相關專業知識去實現精準扶貧,他們可以伙同各類志願機構和非政府團體,攜手造福香港社群。
除了各式各樣扶貧工作,企業更有無限機遇,為國家、為香港創造價值。例如要發展香港成為「八大中心」,必須有高效的政策支撐;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在業內的經驗所得,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甚至與合適的智庫聯手開展相應的政策研究,確保政策方向與香港爭取的目標接軌。
又例如在國際博弈的複雜背景之下,企業能夠助力說好中國故事、傳播好香港聲音。香港企業界有不少以香港為家的外籍專才。透過不同國籍、不同族裔的香港之友來細說他們的香港故事,然後透過不同渠道廣傳海外,是最有公信力亦是最真摯的「傳播好香港聲音」。這亦正是團結香港基金每月舉辦「午間茶座系列」的目的。我們歡迎香港企業界與我們或其他眾多團體聯手,發揮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為香港的廣闊前景和無限風光,發光發熱。
未來將充滿挑戰及機遇,而不進則退。我們當保持正面態度、果敢應對,做好前瞻性的投資策略準備,力爭上游,爭取佳績。說到底,變幻原是永恒。順勢因變而變,可能會發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是團結香港基金主席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