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在北京會見李家超行政長官,不僅充分肯定李特首和特區政府的工作,而且表達了中央的殷切希望。在香港廣泛討論和關注如何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特區政府正草擬施政報告、部署來年及未來施政藍圖時,夏主任會見李特首的談話,體現了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指示和三中全會精神,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有朋友建議筆者對夏主任的談話做一些分析解讀。本人摘其要者,談4點看法。
其一:核心仍是改革,無論是評價特區政府現在工作還是論及未來部署,立足點都是改革。其二:明確界定香港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工作重點,在國家改革開放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這也是夏主任談話的重點,很有針對性和導向性,以有效防止重點工作被泛化,這一點最值得重視。其三:對工商界和企業家抓機遇、謀發展寄予厚望,這對工商界來說既是責任擔當,也是極大鼓舞。其四:強調中央支持,鼓足發展底氣,加強香港信心。
夏主任明確界定工作重點
今年7月23日夏主任會見財政司長陳茂波時,明確提出「香港要改革」的要求。夏主任今次會見李特首,首先對香港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特區管治團隊以鮮明的改革理念、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一件事一件事地抓,有力推動特區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展現新氣象。不過由於三中全會剛召開不久,香港落實三中全會精神只是開了頭,應該說是來日方長,其核心仍是改革。所以,夏主任說香港需積極穩妥推進各領域改革。
「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這是內地政府決策部門熟知的名言。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涉及方方面面,但也有輕重之分。然而,香港落實三中全會精神存在工作重點被泛化的現象,有人甚至將解決劏房問題說成重中之重。若處處是重點,實際等於無重點。有鑑於此,夏主任清楚指明香港的工作重點:在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展現更大作為。夏主任這個講法,準確體現了三中全會精神,很有指導意義。
我們討論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工作重點,一定不能離開全會《決定》關於香港工作的論述。一方面,《決定》清楚寫明,在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條件下,做好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等4項工作;另一方面,《決定》關於香港的內容,放在「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部分,不僅突顯香港在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中角色關鍵,且表明《決定》是從國家對外開放大局層面列出香港的工作重點。這也正是夏主任提出香港落實三中全會精神工作重點的基本依據。
港澳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周霽在「京港洽談會」致辭時,對此也有具體解讀:三中全會對港提出的這些改革措施,也是彰顯香港在新時代助力國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飽含了中央的厚望和重託。
工商界是抓機遇、謀發展主體力量
具體分析工作重點的實際內容,可更清楚深入理解夏主任的有關談話。先看「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面對美國利用美元霸權遏制打壓中國,香港需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支持和配合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並在日後的「金磚國家」支付系統中擔當重要角色;為突破美國設置的貿易壁壘,香港需利用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優勢,構建連接「雙循環」的跨境貿易航運物流中心。
再看「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面對國家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美國的科技封鎖及對華裔科學家的打壓迫害,香港特區需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大力為國家引入國際高端人才;還有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等,都是着眼於更好地發揮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大局中的獨特優勢。
總之,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既要全面鋪開,更要抓準重點,這樣才能確保切實做到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夏主任在對香港社會各界提希望時,特別提到工商界、企業家,體現了習主席給寧波籍香港企業家回信的精神,顯示了中央對香港工商界的重視和期待。本人作為香港工商界一分子,感到很振奮鼓舞。
工商界是香港經濟的最大持份者,是香港抓機遇、謀發展的主體力量。香港工商界都希望能夠抓住三中全會帶來的難得機遇,既貢獻香港、國家,又發展自己事業。工商界對李特首領導的特區政府非常信任、支持,希望新的施政報告能夠針對工商界的困難和需求,提出針對措施,鼓勵和支持工商界抓機遇、拼經濟。
制訂具體規劃 對接國家藍圖
也要看到,外界有不少輿論唱衰香港,香港自身也面臨不少困難,需中央支持以加強信心。夏主任非常了解香港實際情况,特別強調中央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支持香港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在參與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裏開創發展新局面。
香港社會都知道,中央對港的關心支持只有「進行式」,沒有「完成式」。現在的問題是,香港關於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討論,陳義很高,內容很廣,容易流於空泛。特區政府需根據工作重點及「香港所長、國家所需」的要求,制訂具體工作規劃,與三中全會擘劃的國家發展藍圖對接,以爭取中央對港給予最需要、最有效的支持。
作者是全國政協常委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