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日本籍中日混血兒沈姓學童9月18日在深圳遇襲,延至19日凌晨身亡。此事引起中日各界關注,至今議論不休。中國官方努力引導各方冷靜處理,勿把事件政治化,同時避免言論衝擊,引致更多不良後果。日本官方則循外交渠道與中方溝通,力保國民在華安全。
這確是令人悲痛的事,深圳居民也感到難過,千花悼念。但此案反映什麼深層次問題?看來更值得探討。忽然記起魯迅《自嘲》之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如果分不清對象,或者引入歧途,盲目的「橫眉冷對」就會走上歪路,像漢代王充《論衡.狀留》所說:「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故引為今天標題,務須慎戒!
(1)冷靜處理 要說到做到
──事發後深圳市政府加強案發現場一帶保安,網上也有很多理性討論這次慘劇的言論。中國官方則呼籲冷靜,勿把事態擴大和政治化,都是應有之舉。官方和建制的言論認為這次是偶發個別事件,中國沒有「仇外教育」;至於日本侵華,乃史實問題,重點在於以史為鑑,不要再犯,中國並無宣傳報仇雪恨。中國關注日本排放核水,是正常的健康和食物安全問題。再遠的中日矛盾,其實是中美矛盾的「副產品」。
在在顯示,中國希望每個事件分清性質,不要混為一談,並用「條塊分割法」把眼前的衝突與長期存在的矛盾分開,藉以建立冷靜的思維和氛圍。
──這些方法和方向可以肯定,但深層次問題是:建立冷靜的思維和氛圍要在平時努力做、多做、常做,而不是出了大事才做。更重要的是,即使平時想不斷建立理性氛圍,但在現實中更多建立的是什麼氛圍?不要忽略,平時在有意無意間建立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對外敵),更容易引發激進的鬥心,已抵消冷靜思維的培養。
先看民間社會。過去的「抗日神劇」及滲入反日情緒(涵其他外敵)的電子遊戲,都與官方聲稱的「中外和平共處」相違,惟這恰恰又是官方不會或無阻止的內容(反華則不可能存在)。這可解釋為「市場取向」,不能完全禁止,但客觀上這又助長了官方也說「要努力避免的仇外主義」。
再看有人在日本靖國神社塗鴉(早前更有人塗鴉後撒尿),寫上「軍國主義去死」、「廁所」、「狗屎」等字句。有中國籍傳媒人在日本放送協會(NHK)新聞節目中作政治宣示,脫稿說「釣魚島是中國領土」。據稱這是因為他不滿NHK編輯刪去「軍國主義去死」、日本政府和傳媒美化軍國主義。
中國官方對這些行為無甚表態,彷彿是英雄和愛國主義表現。試想,假如同類塗鴉和脫稿事件在中國發生,而內容是相反的,將有何結果?即使降低到市容和公司行政角度看,也是不容許。記得「六四」期間,中國某廣播員在外語直播頻道說出北京衝突實情,馬上消失,其後判刑。
可見,今天不阻止和批評非理性行為,就會產生間接鼓勵效果;即使不表態,已是一種姿態。種種現象對中國形象並無好處,加上中國官方在外交問題上對日本多要顯示義正辭嚴、橫眉冷對,更加深某些民間領域積累下來的反日情緒。
──從另一個角度看理性及溫和的聲音,中國官方似乎不想熱捧。日籍學童遇害後,北京法律學者趙宏和副教授陳碧發文表示,殘殺無辜孩童不是「抗日英雄」,不要再縱容任何打着愛國主義旗號的暴行宣傳,但文章被刪。
我想,官方也許不想網上討論愈來愈亂、刺激情緒,倒不如收斂一下更好。惟對比上述的「網開一面」,趙宏和陳碧文章被刪,又反映什麼傾向呢?我只能說:希望官方在平時應多建立寬鬆的民間氣氛,不要在有意無意間強化民間反日氛圍。
(2)如何防止偏激思想入腦
──當一種態勢失衡之後,要再平衡並不容易。所以眼前更要注意和防止的是,過去積累而成的反日心態已變成一種潛意識,並已深入一些激進者的腦袋。就在「橫眉冷對」下,四川省農村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黃如一稱「殺個小孩兒多大事兒?」、「我們的紀律就是殺日本人」。官方馬上追查,擔心事件進一步惡化。
網上反駁黃如一的論述很多,但關鍵是這種潛意識已進入多少人(包括官員)的腦袋?普通人也可以分辨的是非,為什麼他們可以「病毒入腦」?是否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人能說答案,但必須高調警惕和批評,而不是作為「個別事件」一晃而過。官方不要忽略自己的能耐,在漫不經意下也可產生無窮的牽引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種偏激思維在長期冰封下,已成為他們眼中的「正義」;官方對他們的批評和禁制,也是對「正義的反叛」。他們感到自己的思想就是(以前或今天)官方教導的,屬「正確觀念和正統思維」。所以,忠於毛澤東思想的評論網站「烏有之鄉」也反對鄧小平的主張,有人還公開焚燒相對開放的《南方都市報》。這種不知是誰反叛誰的爭議,延伸到今天一些「小粉紅」身上。官方有時也會感頭痛:他們既想民意附和官方的對日政策,惟「橫眉冷對」的姿態又積累百日之寒,產生的冰凌如今又變成自傷的刀。
──可見,必須平時多引導冷靜、客觀、全面、務實的分析思維,對正反兩方面的事實、不同角度和判斷基礎,都應讓人民知道和充分討論。當對外關係好的時候,必有助於官方爭取更多國際朋友;否則,當對外關係惡化時,中國要煞停烈火戰車也來不及了。
(3)深刻總結歷史是一大法寶
──要避免不受控的態勢,認真總結歷史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回顧過去,我不反對講成績、壯國威、揚民氣;惟中國總結負面的歷史不夠深刻,也是事實。這就不能拋開歷史包袱、輕裝前進。其實直面歷史不是挖瘡疤,而是治療傷痕。
以最近在美國逝世的文革紅衛兵領袖宋彬彬為例,她當年獲毛澤東「賜名宋要武」,其母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發生武鬥,副校長卞仲耘被打死。宋彬彬2014年向卞仲耘半身像鞠躬,反思文革,希望原諒。她的死訊在內地悄無聲息,無官媒報道。這種「今朝莫說前朝事……怕你哭聲向外揚」(《帝女花》之句)的心態,又是否「冰凍三尺百日寒」的結果呢?
──有言論說,西方也有言論控制,反華情緒和仇華宣傳也很多;中國如不還擊,那就被動了。這當然要警惕,惟也要講求方法。其實,西方國家主要是政治危機意識下的言論管理,也是反民主的,但它們有民意參與和制度的包裝。中國用的是保護安全下的言論管控,重點不是管理,而是控制和控告;加上欠缺民意包裝和支持,令人感到「橫眉冷對」的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這才出現東西方輿論策略的反差。
如今,中國倘能由「操控」逐步向「管控」過渡,再轉為「管理」,同樣安全,還可碎百丈之冰、破百日之寒,官民不再橫眉冷對,還會笑面相迎!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