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筆者曾在2022年11月22日於本欄撰文〈加煙稅增犯罪 港勢成「國際大刀會」〉,預警了香港可能出現因大幅提高煙稅以降低吸煙率而觸發的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並在政府連續兩年大幅加煙稅前刊出。
大增煙稅的界外效應
拙文提到政策的界外效應,例如衍生非法貿易、增加暴力相關的受傷與死亡、財物損毁、罪案、罰款與入獄等;亦以新西蘭為例,生活在新西蘭最貧困地區的成年人,吸煙機率是最富裕地區的4.3倍,窮人因加煙稅受壓迫,可能衍生更多社會及家庭問題。
當時筆者已認為,局方推行控煙政策時,需全盤考慮政策對社會多方面例如民生、市場、治安等的利弊,並非僅看是否能夠降低吸煙率。
不過有人不相信,認為這是危言聳聽,對「國際大刀會」之說不以為然。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間是最好的證明,現實案例已印證了當年的擔憂。隨着政府控煙,私煙愈趨猖獗,並出現界外效應,結果就是控煙不成,卻控出一街罪案。
香港近來接連發生多宗與香煙相關的罪案。今年8月18日元朗一間便利店遇劫,一名中年男子持刀闖入(真國際大「刀」會),掠走5包煙後逃去無蹤(註1)。有趣的是,為什麼搶煙不搶錢?畢竟錢才是最容易變現的。同年9月8日,一輛掛有「兩地牌」的私家車在旺角被警方追截,至土瓜灣失控自炒,剷上行人路,司機逃去,乘客受傷,由救護車送院治理,車內檢獲約5440支懷疑未完稅香煙,有傳媒稱其為避開警方追截而瘋狂駕駛(註2)。
以上事件敲響了警鐘,反映私煙問題已非單純的控煙議題,已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香港政府的控煙政策愈來愈嚴格,尤其是大幅提升煙稅。然而這種離地式的控煙措施,不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催生了私煙市場失控擴張,並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離地政策的實施,猶如給私煙市場打開了一扇大門,令私煙交易有恃無恐,成為犯罪溫牀。
澳洲私煙利潤豐 惹黑幫「爭地盤」
香港並非孤例,澳洲同樣面臨嚴峻的私煙問題——因當地煙稅很重,稅費約佔零售價的80%,這些豐厚利潤令不法集團財迷心竅。當地近來出現士多、煙草店被縱火的案件,正是因為不法集團威迫利誘市面店舖協助售賣私煙;若店主拒絕,下場就是被縱火,自去年3月以來維多利亞省就發生逾70宗(註3),亦出現不少相關的搶劫案件。
燃燒彈在當地社區中引起極大恐慌,尤其是對商店老闆來說,而這些火災不一定在其目標場所發生,亦可能波及其他相關場所和企業。
據澳洲電視台報道(註4),當地警方認為有29宗縱火都是跟不同非法煙草集團「爭地盤」有關。在人來人往的購物中心停車場,有黑幫被槍殺,車上滿佈子彈孔,警方亦調查是否與以上黑幫非法煙草罪案有關。同時,也有很多售煙店舖同時銷售完稅煙和私煙,店家表示由於煙稅昂貴,私煙利潤太豐厚,被抓到後就交罰款,當作營運成本。當地專家認為,過高的稅收會適得其反,因它們並無顯著降低吸煙率,反而助長了黑市成長。澳洲政府在監管這種非法貿易、同時平衡公共衛生目標和經濟影響方面,繼續面對挑戰。
政策不應只考慮單一目標
回望香港,筆者當年說加煙稅只會令煙民轉而食私煙,這點又不幸言中。連續兩年加煙稅後,庫房煙草稅收大跌,不少代議士亦意識到同樣問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指出今年3至7月煙草稅收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超過50%,吸煙人口卻只下降4%。他認為增加煙草稅後,除令政府收入減少,亦反映有不少煙民轉投私煙市場。何續指,私煙問題不但影響民生,更打擊本港經濟,讓不法分子從中獲利。
望住一個個現實例子,由香港、澳洲到新西蘭,都反映控煙愈嚴,情况愈差。筆者在當年已提出勸告,加煙稅對控煙作用有限,反倒會造成各種社會問題,現在一一應驗,這是完全可以預計的。政府應該迷途知返,在制訂政策時不應只考慮單一目標,而忽略政策可能帶來的其他影響。
回歸政策理性 平衡多方面因素
另外,政策應該邏輯一致,如果最終「放生」水煙,而只禁止薄荷煙或加味煙,更會突顯反煙人士前後矛盾、自打嘴巴。相反,尤其在經濟不景下,政府應停一停、諗一諗,不應強推禁加味煙及加煙稅,而是回歸科學理性、公共政策理性。
控煙政策應該是多方面平衡的結果——既要減少吸煙人口,又要防止私煙市場擴張,同時確保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筆者希望政府未來能夠汲取教訓,從更全面的角度出發,制定更合理、更有效的控煙政策。
註1:〈元朗持刀漢闖7-11打劫 搶走5包煙後逃去〉,2024年8月18日「香港01」
註2:〈旺角寶馬避查駛至土瓜灣自炒 司機棄車遺乘客逃 警檢272盒香煙〉,2024年9月8日「香港01」
註3:"Victoria's tobacco wars: police investigate suspicious fire that destroyed Melbourne shop", 27 Jul 2024, The Guardian
註4:"Illegal tobacco war escalating in Melbourne", 24 Oct 2023, ABC News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