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早前有網上電商平台出售公立醫院病人的藥物,引起公眾關注是否有病人出售廉價藥物圖利、藥物供應商有否違法賣藥,更有意見認為電商平台監管不力等問題。再之前,有住院病人在出院時獲處方400多日的精神科藥物,同樣引起熱議,質疑醫院為何處方長達一年多的受管制藥物,認為從醫生處方藥物到藥劑師配藥把關,都未如理想。
種種有關公立醫院藥物供應及過量處方藥物的問題,均反映現時醫療服務和體系運作問題,必須細心探討方能對症下藥。
公院過量開藥 致「三輸」局面
現時公立醫院醫護人力短缺、專科門診病人數目繁多,一般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一年多;醫生為每名病人診症的時間,亦只有短短幾分鐘。覆診時,如病人服用上次處方藥物後情况穩定,醫生為節省時間便可能繼續處方同樣藥物,很難做到全面評估病人的用藥需要。另外,覆診之間的間距亦拉長,有礙監察和控制病情。
醫生為確保病人求診或覆診前有足夠藥物,處方藥物數量唯有增加,當中包括控制病情的必要藥物及紓緩病徵不適的「有需要時用」藥物,以致公院病人取藥時,常見以大型環保袋將大量藥物帶回家,情况並不理想。
病人領取的藥物數量之多,不單難以管理,覆診間的長間距期間,若病人對藥物出現不良反應,在缺乏「服藥反饋」機制下,公立醫院亦無從評估及介入。由此造成的藥物安全風險,隨之而增加。
此狀况實為「三輸」:
(1)病人輸。每次獲發一年多的藥物,病人尤其是年長者,無法管理及不懂妥善保存,影響治療效果。
(2)醫生輸。醫生被迫處方長時間藥量,倘病人覆診後病情改變或服藥後出現不良反應,醫生無法適時調校藥物,社區內亦無服藥反饋機制;多數病人服藥後遇有問題,只能無奈地到急症室求醫、收入病房,再由醫生調整藥物,徒添醫生工作量。
(3)社會輸。病人因轉換不合適的藥物而丟棄餘下大量藥物,或獲處方大量「有需要時用」藥物,均造成藥餘問題,浪費公帑之外,缺乏服藥反饋機制也減低病人的服藥依從性(medication adherence),令治療成效欠佳,長遠增加醫療開支。
要扭轉三輸局面,政府及醫管局必須從多方面着手處理,包括增加醫護人手、發展基層醫療、運用科技配合治療等,也可從藥物處方及配藥制度入手。
發展社區藥房 方可對症下藥
今年3月,醫管局主席表示將進一步檢討配藥及整個藥物收費制度,期望令公帑更加用得其所,減少不必要浪費。其實現時門診病人獲發「有需要時用」藥物,已由以前的數量減少四分之一甚至一半,藥物用完再覆配。
這種做法當然可減少浪費此類藥物,但對於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而言,又會造成反效果——有肢體殘障需輪椅代步的人反映,他們要長期服用止痛藥物,惟現時只獲發一個月藥量,服用完後需長途跋涉往醫院,甚為不便。
要對「過量處方藥物問題」對症下藥,長遠而言應發展社區藥房,一方面可方便病人在社區覆配所需藥物,另一方面可以發展基層醫療健康網絡,當病人與社區藥房建立信任關係之後,病人遇到藥物問題就有便捷求助之門。更重要的是,社區藥劑師可發揮專業知識,協助病人處理及跟進藥物問題,與病人的專科醫生溝通,反映病人服藥情况及藥物需要;倘能夠協助病人做藥物重整(drug reconciliation)則更好。如此便能夠在社區中建立服藥反饋機制,提升病人的服藥依從性。
為方便做藥物重整,醫管局也應建構病人藥物電子清單,清楚列明病人由各專科所獲處方的藥物,方便社區藥劑師檢視病人用藥及重整藥物。社區藥房才是對過量處方藥物問題「藥到病除」的良方妙藥。行政長官日前也特意到訪社區藥房了解運作,筆者希望本年度施政報告能為社區藥房的發展,提供所需的政策支援及足夠資源,以達至上述功能。
醫管局應檢視安全網制度
2022/23年度,公立醫院藥物開支逾124億元,佔醫管局總開支一成多。百億藥物開支看似很多,但公立醫院提供的藥物由上述「有需要時用」及治療偶發疾病的一般藥物,到專科門診較便宜的通用藥物及較昂貴的專用藥物,以至病人住院期間的各種治療藥物,都包括在這百多億元開支內,甚至也包括30多億元的藥物儲備。這筆開支還未計算透過撒瑪利亞基金、關愛基金等安全網向病人提供的昂貴但具療效的藥物資助。
總括而言,公立醫院藥物開支雖過百億元,但仍未到胡亂花費的地步;特別是需要昂貴但具療效藥物的病人,及等候列入安全網藥物的病人,均需負擔部分或全部自費。可見,藥物開支仍未足以令有需要用藥的病人在無經濟憂慮下「藥到病除」。
醫管局主席稱希望透過藥物檢討,令病人可適當地用藥,減少浪費,將金錢用於擴大藥物名冊,讓重病病人可以得到更適當照顧,不用自己付錢購買昂貴藥物,增加資源給有需要的病人。
惟問題是:是否有必要將減少浪費的藥物開支,與治療危疾重病的藥物資助拉上關係?一旦增設社區藥房,未必能夠減少藥費開支,反而提供更全面的社區藥劑師服務令病人得益後,成本將有所增加。到時是否不會再擴大藥物名冊,減輕病人服用昂貴藥物的負擔?減少藥物浪費,不應是加大藥物名冊的前提。
持續改善對危疾重病患者的照顧、減輕其負擔,乃應有之義。因此,除增設社區藥房照顧一般病人外,醫管局應檢視現時安全網制度,使危疾重病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毋須擔心。
政府需探索藥物資助方法
醫務衛生局長曾提出要為危疾重病患者的治療費用封頂。對癌症患者而言,現有安全網固然可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不過,新研發藥物由註冊到被納入安全網,現時約需23個月;即使衛生署和醫管局已承諾改善機制,可將時間縮短至14個月,但病人需要在此一年多時間內完全自費買藥,藥費以十數萬元計,對一般市民來說也難以負擔。
危疾重病患者要「藥到病除」,還需有關當局在現有安全網以外,積極探索藥物資助方法,例如與藥廠商討設立更多藥費封頂計劃、按藥物表現支付藥費(pay by performance),並撥款成立創新治療藥物基金,資助病人使用治療危疾重病的新研發藥物,從而促進醫療創新之餘,也給予患者「藥到病除」的求生希望。還望行政長官於本年度施政報告內,對此有所回應。
作者彭鴻昌、連瑋翹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