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顏汶羽

顏汶羽:堅定制度自信 勿一刀切叫停外勞

【明報文章】近日出現連串外勞被剝削事件,引起本港社會各界對輸入外勞的關注;特別有聲音認為,外勞令本地勞工失業、收入減少,要叫停輸入外勞計劃。輸入外勞已實行一年,對本地勞工構成怎樣的影響與衝擊?目前暫未有客觀數據可見。不過,從輸入外勞的制度設計來看,政府確實已經重重設限,令僱主不能藉聘請外勞節省金錢,而且更增加行政成本,以確保本地勞工就業優先。

制度已重重設限 減僱主誘因

首先,聘請外勞須經過嚴謹程序。企業從任何輸入外勞計劃聘用外勞之前,都要在本地招聘4個星期;若未能夠聘用本地勞工,政府才會處理僱主提出的聘請外勞申請。

其次,制度增加了輸入外勞的成本。外勞月薪不可低於本地工人從事相類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加上外勞徵費及外勞培訓開支、住宿開支等,僱主非但不能夠藉聘請外勞節省金錢,成本更是遠高於本地勞工,令僱主聘用外勞的誘因大減。

換句話說,若可以聘用本地勞工的話,僱主必先聘用,完全無誘因以外勞替代本地勞工。加上每名外勞合約期只有兩年,合約期滿後,僱主須再次申請才可續聘。行政程序加重了僱主聘用外勞的成本,亦令僱主有更大誘因聘用本地工人。

第三,輸入勞工有政府以配額制把關。行業輸入勞工計劃設有配額;這些配額的總量,只佔現時本港嚴重短缺勞工的一小部分,而且須經由當局審視社會情况及每宗申請是否符合資格,才決定是否批准。

當然,輸入外勞制度在執行上可能會出現違規違法行為。外勞被剝削的問題,除了涉及勞工權益,更會直接影響本地勞工市場。當剝削外勞成為「潛規則」,便可能令僱主傾向聘用外勞,影響本地勞工待遇與就業情况。因此,社會各界應加強舉報,政府亦應加強執法,確保輸入外勞的每個環節與制度設計保持一致,使公眾對輸入外勞制度有信心。

工會遇上外勞剝削個案,應與本地勞工受到剝削時一樣處理,不論本地勞工或是外勞,均同受《僱傭條例》保障。若工會收到本地勞工求職,則要做好配對及培訓工作。單靠叫停輸入外勞計劃來「解決問題」,是倒行逆施的想法。另一方面,聘用外勞的僱主亦要留意,若有任何違規違法行為,除了須承擔包括僱傭條例的法律責任,也會影響其再次聘用外勞的申請資格;倘公司業務涉及政府項目,有關違規違法的紀錄更會影響中標機會。

倘撤外勞工資規定 勢衝擊本地市場

有聲音認為,扣糧等剝削外勞問題的根源,在於兩地工人薪酬差距太大,認為特區政府應該考慮撤銷聘請外勞薪酬須不少於行業工資中位數的制度。

在輸入外勞計劃設行業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是制度保障本地工人的重要一環;如果取消,將破壞制度設計原意,直接大大提升僱主優先聘用外勞的意欲,勢必對本地勞工市場構成重大衝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至於改以嚴格比例的本地與外勞「配額制」來保障本地工人,則會增加僱主聘請勞工的難度。試問僱主本來已經有招聘困難,規定他們每聘請一定數量的本地勞工才能夠申請一名外勞,豈不是令他們的生意更加難做?這樣輸入勞工制度便等同被「廢武功」。

勞工緊缺 停輸勞適得其反

總的來說,一刀切叫停輸入外勞計劃,是罔顧香港整體利益及社會運作的實際需要。我們要建立制度自信,關鍵是確保運作暢順——政府要加強執法,嚴打違法違規行為;社會及外勞要加強舉報違規違法行為,讓政府跨部門專責組可以掌握實况、針對部署。

輸入外勞後,再加上本地經濟面臨轉型期,香港失業率仍保持極低水平,足見香港勞工的嚴重短缺。我們不能因為極少數違規個案便隨便叫停輸入外勞計劃,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令更多企業因人手不足而結業,引發更大的失業潮,得不償失。

作者是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顏汶羽]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