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別學優

別學優:全力聚焦發展經濟 漠視生態可以嗎?

【明報文章】政府在7月展開2024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特首在諮詢初期提出三方面重點:全力發展經濟,聚焦改善民生;強化自身優勢,發掘新增長點;及把握國家與國際雙機遇,搭上國家發展快車。

時至今日,公眾與特首顧問團諮詢完成得七七八八。看看政府的新聞稿,來來去去念茲在茲的,還是現在要如何「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改善民生」。

香港不止面對經濟危機

箇中理由,當然不難理解——疫情後經濟仍低迷,市民與旅客消費意欲下降,本年7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較去年同期大跌11.8%。市道冷冷清清,不少商店因此結業。建造業同樣叫苦連天,受着樓價下跌、商業環境轉差影響,發展商皆抱持保守態度,工聯會8月公布的調查指出建造業失業率達一成六,三成人的薪酬都比去年低。

然而,香港正面對的危機不止經濟下行。據天文台網頁,今年8月香港異常炎熱,平均氣溫為有紀錄以來8月份的第二高,天文台多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早前掠過香港的超強颱風「摩羯」,也搞到停工停學又停飛;醫管局表示5名市民在風暴期間受傷。

在氣候危機下,極端天氣事件只會愈發頻繁,對社會的影響也會愈來愈嚴重。可是,特首在準備施政報告時好像對危機置若罔聞,彷彿突然「近視」,只重視短期的經濟發展,而忽視了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

2018年,一群社會經濟與心理學學者提出「時間性近視」(temporal myopia)概念,指出在經濟不明朗下,消費者往往會「偏好即時回報多於未來回報」,例如選擇價錢較便宜而放棄可持續但較貴的貨品,因為環境問題需要時間浮面,與即時的經濟回報不同(註1)。同一研究結果,也可用於分析港府取態。

香港政府一直奉行市場資本主義,「不理三七二十一」一直視經濟增長為目標,抱住「做大個餅就大家有工開、有飯食」的信念。經濟下行,政府當然馬上全力拼經濟、鼓勵民眾增加消費;在不同政黨打着「經濟行先」的旗幟下,垃圾徵費政策也只得鎩羽而歸。

然而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是人類對環境的剝削。哲學家齋藤幸平以日本為例,指出政府一直敦促市民不斷消費,市民因此並不止就着「需要」購物,導致浪費與碳排放。重要的是,資本主義依賴的正是不斷消費與浪費性的支出。要緩解氣候危機,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新的、以「需要」為首的經濟模式(註2)。

同時,不斷發展經濟,最後漠視的卻是民生。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天文台就着公共事業機構、政府部門與保險索償數字,估算「山竹」引致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數字還沒有包含經濟停擺所造成的影響,例如停工與遊客未能來港等(註3)。氣候危機也導致糧食價格上升,今年中國內地菜價就因着旱情與暴雨而飛漲。無得出街、買咗機票飛唔到、出街後樹木倒塌滿目瘡痍、菜價高企、地鐵站又浸水,難道這又真是「改善民生」可處理的嗎?

氣候危機下 弱勢階層受害最大

雖然氣候危機帶來的問題無人可倖免,但貧困和弱勢階層受到的傷害往往最大。在酷熱天氣下,例如地盤工人等在戶外工作者要承受更熾熱的工作環境,住在籠屋、劏房等難以負擔冷氣的市民就更叫苦連天。2021年颱風「圓規」來襲,一名工友就因棚架倒塌死亡。菜價上升,也是草根最肉痛。

氣候危機危害的不止人類——隨着氣候變暖,朱紅毛斑蛾休眠期延遲,本港樹木蟲害問題日益嚴重。珊瑚白化問題也不容忽視,2022年中大一項調查指出95%的調查地點出現珊瑚白化(註4)。

跳出香港框架,我們的碳排放所導致的問題屬全球性。氣候公義學者早就指出,世界上最貧困和弱勢的社群,對氣候危機問題首當其衝;早已受水災、旱災、農作物失收影響的人,其生活只會更艱難困苦,現在又要面對暑熱疾病與登革熱等其他問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也是旨在控制氣溫升幅的《巴黎協議》其中一員。若施政報告只着重發展經濟卻漠視生態,好像說不過去。咁自私又短視,點樣說好香港故事呢?

冀特區政府真正搭上國家發展快車

當然,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並非互相排斥。世界各地一直在發展綠色經濟,投資廢物回收和處理的基建設施、建設清潔能源發電廠、推動傳統污染行業轉型、鼓勵循環經濟。特區政府在推行垃圾徵費時也指出,政策其中一個目的是「創造綠色就業」。不知這願景又是否跟政策一起「暫緩」?不過「暫緩」代表有成長空間,剛好符合「發掘新增長點」與「謀發展」。

政府尚未公布施政報告,但準備過程顯示特首在撰寫時明顯缺乏生態視角。2024年國家生態日的主題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近視唔戴眼鏡,通常容易「炒車」。筆者希望港府會臨崖勒馬,重視影響經濟與民生的氣候危機,並真真正正「搭上國家發展快車」。

註1:Van der Wal, A. J., van Horen, F., & Grinstein, A. (2018). Temporal myopia in sustainable behavior under uncertain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35(3), 378-393

註2:齋藤幸平(2023),《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 林暉鈞譯,衛城出版

註3:天文台(2019),〈超強颱風山竹(1822)引致香港直接經濟損失的估算〉

註4:香港中文大學(2022),〈拯救珊瑚 守護海中的熱帶雨林〉

作者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別學優]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