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重要性,支持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戰略性產業發展,為未來開闢新的產業賽道。生物科技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一環,正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之一。
縱然環球經濟不明朗,作為以香港為家的生物科技業界一員,筆者對未來仍充滿信心,畢竟健康人類的重要性不會隨市况波動。加上特區政府亦在生物科技浪潮下加大投入,明白只有研發成果落地,方可貢獻經濟與就業,期望以市場為本,吸引中外領軍公司落戶,帶領本地生物科技生態圈,把研發商品化,建立亮麗品牌,創造更多香港成功故事,建設香港成為可持續的國際生命健康科技中心。
轉化「香港研發」為「香港製造」
本港一直以基礎科研為核心,筆者曾參與多個國際生物科技盛事,各地企業對香港品牌其實具信心及興趣,惟認知不多。
要成為國際生命健康科技中心,筆者認為必須加強、持續成就研發落地,令「香港研發」轉化為「香港製造」的產品。近年有本地大學與初創企業合作,把實驗室內研發多年的生物科技應用於保健品,生產成為補充劑,推出市場後反應理想,也成功進入內地市場,印證本地大學研發的商品化潛力,可以打造具信心的香港品牌,鼓勵「商學研」持續、系統化合作,互補欠缺。
筆者認同今屆政府重視科研成果轉化,並推出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我們期望政府可以帶領創科業界扭轉以往「重研發,輕營銷」的想法與模式,由市場引導研究方向,以用戶為本,加快商品化過程,加大造福人類的力量。
業界要明白,我們的科創企業要成功走下去,不能夠只靠政府或投資者支持,必須把技術轉化為一門可持續、可盈利的生意。
特區政府積極為香港成為國際生命健康科技中心鋪路,研究建立藥械審批制度,以加快新藥械臨牀應用,帶動相關新興產業發展。生物科技整個生態圈都要配合,加強對市場的認識,對接市場需要,除鼓勵科學家創業,亦可鼓勵科學家與企業家合作,包括一些曾管理成功企業的精英,或有多次成功創業經驗的企業家等。他們充分了解成功企業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有將技術商品化的經驗,能夠帶領初創少走冤枉路;他們豐富的人脈,更能夠推動初創更好成長。而成功的企業家亦明白,終點並非一定是成為上市公司或「獨角獸」,這種先見之明也是非常關鍵。
中外企業落戶 體現香港優勢
過去兩年,有來自9個國家及地區的45家重點生物科技公司落戶香港,總投資額達65億元,創造了超過3200個就業機會,充分彰顯了香港在生物科技領域的強大吸引力和發展潛力。
創科企業選擇落戶和扎根香港,用行動對香港投下信心票。如何充分發揮一系列優勢,兌現來港發展的好處,是特區政府面對的課題,必須加快對接配套。
關鍵在促進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
筆者在國際展覽會看到不少內地龍頭企業亦有參展,但往往因為文化差異,人流不及其他展商。香港一直面向國際,了解並能夠融入不同文化和市場,商貿經驗豐富,相信香港可以發揮好「超級聯繫人」角色,作為引領內地和國際市場的橋樑,帶領企業與產品「走出去」,協助逐步建立中國品牌的國際信譽。
當中的關鍵,是促進企業與香港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開展聯合研究項目,提升研發實力的同時,提高研發落地應用、推出市場的可行性;為「香港研發」營造落地應用場景,提供誘因吸引本地企業採購本地初創出品,例如為願意與本地初創合作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讓本地初創的檢測技術及產品得以善用,繼而帶動產品走出香港,逐步建立品牌信譽,增強品牌影響力。
本港生物科技的發展,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由過去以研發為核心,走到今天強調落地應用、建立品牌。面對全球科技創新的新趨勢,香港應緊抓機遇、深化改革,落實經濟效益,並發揮自身優勢,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圈,使生物科技成為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香港菁英會副秘書長兼創新科技研究會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