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上周訪華,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舉行新一輪戰略溝通。印尼峇里島元首會面後,中美為服務元首外交開啟了戰略溝通。去年無人飛艇事件後,王毅與蘇利文在奧地利維也納會面,為破除緊張局勢起到關鍵作用。總體來說,中美雙方均對這一溝通模式評價頗高,認可其管控分歧的效果。
而這種戰略溝通模式,與「中國的老朋友」基辛格不無關係。上世紀70年代,同樣擔任美國國安顧問的基辛格秘密訪華,打開中美關係新局面。此後,美國國安顧問一直在中美關係裏扮演重要角色;布熱津斯基、斯考克羅夫特都曾在該職位上,為中美溝通做出重要貢獻。
美國國安顧問的溝通模式,直接代表總統,繞過國務院,低調不公開,可不受干擾地與中方代表討論戰略層面問題,最大程度保證了溝通效果。相對普通外交溝通,這種溝通更像是政治溝通;而這一溝通模式,某種程度上是基辛格遺產的一部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主任何瑞恩接受BBC(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稱,蘇利文訪華「恢復了自基辛格以來的模式」。
基辛格為中美留下的遺產,是多方面。去年這位百歲老人辭世,中國各界悼念。期待中美之間再出現一個「基辛格式」人物,可以說是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共同呼聲。
在蘇利文訪華的這一周,內地頗具影響力的「澎湃新聞」刊登「尋找『基辛格』」系列文章,梳理在中美關係裏可能發揮類似基辛格作用的人物。其中列舉的,有與清華大學合作創辦蘇世民書院、致力培養更多「基辛格式」人才的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不受意識形態干擾、致力於中美在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全球問題上保持溝通的前美國總統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克里;橫跨政商學界、為中美各層級交流「穿針引線」的美國亞洲協會董事會聯席主席約翰.桑頓等。其中不少文章,出自內地研究中美領域的頂級專家手筆。
不意味中國寄希望於「感情牌」
中國為什麼期待更多「基辛格」?「老朋友外交」在中美關係裏,能夠起多大作用?
首先,中國期待「基辛格」,是期待美國有更多有識之士對中美關係有清醒而務實的認知。期待「基辛格」,並不意味着中國將中美關係寄希望於「感情牌」。基辛格本人也並不算「鴿派」,他一手策劃推翻智利的阿連德民選政府,並扶持軍政府政變,也曾在中東地區「穿梭外交」縱橫捭闔,極具外交鬥爭經驗,並且非常現實主義。雖然基辛格對中國和中華文明十分欣賞、尊重,但其推動改善對華關係並非基於感性,而是基於美國國家利益、摒棄意識形態分歧所做出的理性選擇。
而這一理性與務實,在如今的美國政界十分可貴。比如克里,幾十年如一日關注環保議題,在其國務卿任內,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巴黎氣候協定》。克里關注氣候變化不是為了政治正確,他為中美氣候變化合作而奔走也不懼意識形態干擾,因為他認可該議題的價值,並對氣候變化的內在機制與外部影響有深入認知。因此,他也更能夠深刻理解中美合作的世界意義。
端正對華認知 避免戰略誤判
其次,中美關係愈艱難,就愈需要更多「基辛格」在其中扮演橋樑。美國對華認知存在偏差,兩國官方和民間都應該增進溝通理解,才能端正美對華認知,進而避免戰略誤判。
此次北京戰略溝通,蘇利文團隊中的大多數成員都能夠講流利中文,成為媒體追捧的熱點,這被認為是增進中美相互理解的好迹象。而更重要的溝通在細節,比如美國亞洲協會董事會聯席主席約翰.桑頓,不但他自己是在關鍵時刻擔任中美「傳話人」,還在一次演講裏建議中國人不要說「雙贏」,而要說「互利」,這樣讓更多美國人易於接受。
基辛格的成就或許難以企及,但仍有一些人能夠發揮「基辛格式」作用。例如加州州長紐森、華裔學者白潔曦、蓋茨基金主席比爾蓋茨,甚至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他們在政界、商界、學界、公共事務等領域,堅定地為促進中美合作貢獻力量。這恰恰說明,中美之間在各領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有着難以切割的利益連接。
有觀點認為,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卸任,中美在其任內雖建立「蘇利文-王毅戰略溝通模式」,但兩個月後美國大選,若政黨輪替,成果能夠留存多少?要相信,這些「基辛格們」將不受政局變化影響,在各自領域為中美合作耕耘。他們看到的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合作空間,他們對國家、對世界的責任感,才是中美之間真正的壓艙石。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