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健宇

劉健宇:參考國際經驗 發展香港全面的性教育

【明報文章】「中學生應否談戀愛」曾是幾代香港人讀中學時的作文與辯論題目,現在終於有所改變。教育局早前公布的《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下稱「新指引」)聚焦不少戀愛後的注意事項,無疑標誌着香港已脫離「應否談戀愛」的「爭論」。

然而,早於1994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79個國家通過了《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行動綱領》,明確呼籲各國政府和相關機構為青年提供「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當中的內容,與今天香港的性教育仍有不少距離。未來,香港應參考其他先進地區的執行經驗,發展符合本地及下一代需要的「全面性教育」。

新指引有可取之處 惟須提升成效

根據聯合國2018年公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全面性教育是一個基於課程,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的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使兒童和年輕人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從而確保其健康、福祉和尊嚴」。該指導綱要提出的「性」的內涵包括:「人對身體的理解和人與身體的關系;情感依戀和愛情;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社會性別認同;性傾向;性親密;性愉悅和生殖。」

反觀香港的「新指引」,其預期學習成果包括(1)「了解什麼是戀愛及其目的和應抱持的態度」;(2)「了解訂定親密界限的重要性及處理方法」;(3)「了解戀愛關係結束的因素及恰當的處理方法」;(4)「掌握處理性幻想和性衝動的方法」;及(5)「了解不恰當處理親密關係可能會導致的後果」。「新指引」最引起公眾關注的,便是教育局製作的「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單元教材,當中一些「模擬情况」及「訂立親密界限的承諾書」,引起市民詫異。

然而,本港「新指引」的目標學生只是約12至15歲的初中學生,而且比起過往香港避談「性」,這次有着根本的轉變,例如在「不恰當處理親密關係」,將觸及戀愛中的情緒勒索、戀愛暴力、發生婚前性行為、發展輕率和不恰當的親密關係等的後果。

關注性教育議題,除了是課程「白紙黑字」的設計外,教學法的運用、教材設計,以至前線教師的態度,亦應該受到同樣重視。同時,社交平台(例如Instagram、Threads)對於下一代的性觀念,以及一些自媒體提供自以為正確的內容,青年私下瀏覽色情影片、漫畫所表達的性觀念(例如「體外射精不會導致懷孕」等),對這些影響,當局及教育界不能視而不見,更須通過說明事實,直接為青年解惑。

星洲也教同性戀 英國不教社會性別

另外,新加坡及英國亦於2020年代初更新了其性教育課程指引,對香港有重要參考意義。新加坡的性教育課程,以當地普遍的家庭價值和社會規範為基礎(一夫一妻),亦提倡婚前禁慾。更重要的是,星洲亦會教導學生何謂同性戀——該國於2022年落實男性同性性行為非刑事化,比香港落後31年,但其性教育課程卻沒有迴避同性戀,反而教導學生尊重別人的性取向。

英國則於2020年規定「關係與性教育」為中學必修課,亦與香港有相近的學習目標,例如「選擇延後性行為或享受不發生性行為的親密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5月,由於英國公眾關注課上教導社會性別與性別角色等有爭議的概念,當局在專家研究後,明確規定性別認同的概念(人對自己性別的感覺,不論是男、女或其他)不應在學校被教導。

從英國及新加坡的經驗可見,連星洲以「傳統家庭價值觀」見稱的地方,都會在課堂中教導學生尊重同性戀,香港實不應迴避;連英國這個比香港開放的地方,都認為社會性別議題具爭議,香港自然也毋須超前。同時,香港課程對於「性幻想和性衝動的處置方式」,似乎視兩者為「問題」及「不應該發生」,此舉無疑是迴避了人類的天性。

筆者希望當局及前線教師教授性教育時,能夠在性資訊有增無減的年代,適當引導學生健康和負責地處理自己的身體及與他人的關係。

作者是檢定教員、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歷史教育榮譽學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健宇]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