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中東正處於危機,這愈來愈似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不是如許多人在加沙戰爭爆發時所認為的一種反常現象。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和急遽升級的緊張局勢,使該地區高度不穩定。加沙戰爭也阻礙了美國所熱切支持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快速和解。此外,在危機當中,中國和俄羅斯進一步擴大了它們與中東的外交接觸。
「多向量外交政策」復興
在該區域,遠未看到清晰的地緣政治分界線(geopolitical division lines)。所有國家現在都傾向建立多樣化的外交聯繫,這有助它們迴旋及在國際舞台上取得更高地位。
以沙特阿拉伯或阿聯酋為例,兩國都在接觸中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觸俄羅斯——謀求重新平衡(rebalance)它們的外交政策選項。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的目標,並非要拋棄作為傳統安全伙伴的美國,而是要顯示在華府之外,阿布扎比和利雅得還可以跟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換言之,該區域正經歷「多向量外交政策」(multi-vector foreign policy)的復興,吸引多個外部強權在中東施加影響力。這情况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參與者的多樣性(multiplicity of actors),會造成一個高度擁擠的地緣政治空間(highly congested geopolitical space),而沒有任何大國會有足夠的發言權來實現重大外交目標。然而中東的近代歷史顯示,當單一強權力爭主宰該地區,往往會導致差劣的外交政策選擇,並且遭遇當地參與者愈來愈大的反對。
美國在1990至2010年代的主導地位就是一個好例子,說明單一強權是無法為中東帶來和平。因此,參與者的多樣性可能會遠為有利,儘管這不能夠保證最終成功。至少,中國、俄國和印度的影響力,與傳統西方地緣政治勢力同時擴大,可能為中東的力量平衡(balance of power)創造肥沃的土壤。平衡並不會解決加沙和其他地區持續存在的領土問題,但肯定可以為主要國家之間的外交活動創造更好條件,從而促進緊張局勢的緩和。
如果任何強權決定開展重大軍事行動,大國的多樣性將成為緩和新出現之危機的強大平衡。簡言之,這一體系可能跟19世紀初拿破崙倒台、法國戰敗之後,歐洲出現的地緣政治體系大致相似。
加沙戰爭改變「抵抗軸心」內部局勢
中東的另一個重大事態發展,是伊朗之「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的轉變。作為一個延伸偏佈中東的軍事組織網絡,該「軸心」一直為伊朗的外交政策服務,推進德黑蘭在黎巴嫩、敘利亞、也門、伊拉克和加沙的利益。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驅動伊朗的不大在於宗教情感,而是到達地中海和紅海的野心,謀求進入更富饒的土地,甚至可能控制主要的航線(就如胡塞組織攻擊商船所揭示)。
於加沙的戰爭,改變了「軸心」內部局勢。如果說在2023年10月之前,該網絡變得愈來愈去中心化、其成員對伊朗的依賴似乎愈來愈小,那麼以色列正在開展的行動,則使「軸心」成員與伊朗的關係更加緊密——沒有對方就無法生存。而鑑於哈馬斯損失慘重、基建遭破壞,伊朗無法承受更大規模的戰爭。即使哈馬斯領袖哈尼亞(Ismail Haniyeh)於德黑蘭被殺,伊朗仍必須保持謹慎應對。
伊朗並不希望它的報復行動演變成重大戰爭;相反,德黑蘭正在謀劃一場長期博弈,它緩慢而穩定地削弱美國和以色列的影響力。如果發生重大戰爭,伊朗將需要在衝突中利用其主要盟友,即「抵抗軸心」的核心參與者——真主黨。伊朗也清楚意識到,在更廣泛戰爭事件裏,真主黨將無法擊敗以色列,反而令這個重要參與者被削弱。
伊朗以色列皆不希望爆重大衝突
伊朗需要真主黨去遏制以色列、分散其注意力,並消耗它的資源。倘跟以色列開戰,而美國很可能公開站在特拉維夫一邊,這將進一步削弱伊朗的「抵抗軸心」。當哈馬斯正處於被徹底擊敗的邊緣之際,這樣的推理(reasoning)尤其切題。
因此,伊朗之「軸心」的內部轉變,反映了中東正在發生的更廣泛變化。該區域瀕臨爆發更大規模戰火,但更仔細的分析就會揭示,伊朗或以色列都並非真的希望發生重大衝突,兩國都承受不起;還有其他大國和較小的國家,也會因潛在的戰火而蒙受巨大損失。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