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觀塘區最近揭發的一宗母子雙屍案,再次引起公眾對隱蔽長者問題的關注。香港近年發生多宗令人關注的長者悲劇,反映社會對長者照顧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在照顧服務方面需推行改革的重要。
獨居長者或隱蔽長者的情况,是一個多面向的社會現象。首先,隨着社會老齡化和結構變化,如家庭結構縮小和子女移居他方,導致許多長者缺乏直接的家庭支持,或被迫獨居。其次,部分長者因經濟條件受限,無法負擔與家人同住的開銷,或不願成為經濟負擔,從而選擇獨居。
此外,健康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長期疾病或身體殘疾可能使長者難以與他人同住,或是需特殊的照護環境。心理和情感因素也不可忽視,一些長者可能因過去的創傷或家庭關係緊張,選擇與家人保持距離。有些長者更可能因失去伴侶或親友,逐漸減少社交活動,最終導致與外界隔絕。現代社會文化也有影響,特別是在強調獨立自主的社會中,一些長者可能更傾向獨立生活,以保持個人尊嚴和自由。
社署支援計劃 不足以避免悲劇
雖然最近社署推行「支援長者及照顧者先導計劃」,透過關愛隊探訪或接觸,協助識別有需要的獨老和雙老住戶、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並將有需要的個案轉介至社會福利服務單位跟進,但筆者認為仍不足以避免再有長者「失救致死」的悲劇發生。為加強對獨居長者或隱蔽長者的支援,締造健康安全社區,同時解決長者醫療及日常生活問題,筆者認為應建立「四層架構」全方位支援長者。
第一層是個人層面。通過統一評估機制,以判斷該獨居或隱蔽長者的身體情况是否為體弱個案(高風險),評估應否資助完善他們的居住環境設施,例如在屋內增設扶手及樂齡科技,甚至免費為高風險長者安裝平安鐘等,以提升家居安全。
第二層是鄰里層面。透過關愛隊宣傳,帶動鄰里之間主動關愛獨居或隱蔽長者,例如鄰里要主動留意長者門口的警報燈有否發生變化;若發現長者長時間無出門,應立即敲門看望。
第三層是社區層面。關愛隊可與屋邨保安加強合作,共同支援獨居或隱蔽長者。同時,關愛隊可以完善長者資料庫,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社署協調,給予關愛隊探訪長者住戶名單;關愛隊作為前線人員,透過家訪確認該長者是否獨居,並上報有關部門以完善長者資料庫。
第四層是長者中心。長者中心可登記長者求助個案,再聯繫社署支援。但本港目前145萬名65歲及以上的長者中,只有28.7萬人入會(去年3月底數字),入會率僅19.8%。故筆者建議實行一個自動入會機制,讓長者自動成為長者中心會員。
關愛隊可發揮關鍵作用
在這「四層架構」之基礎上,還需持續更新長者資料庫來配合。由於長者的狀况是動態,隨時可能發生變化,例如雙老長者因喪偶變成獨居,甚至因未能走出喪偶悲痛而漸趨隱蔽。倘未能及時發現和解決他們可能面對的問題,長者悲劇的種子便會悄悄萌芽。目前僅社署有較全面的相關資料,但較富裕之長者毋須申領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則無法掌握其具體資料。而房屋署亦僅有公屋戶籍裏的長者資料,缺乏居於私人樓宇的長者資料。
故此,在目前資源有限的情况下,關愛隊能發揮關鍵作用,一方面透過家訪完善長者資料庫;另一方面可協助政府精準識別高風險長者,讓他們能享有更完善的社會服務及福利。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相關長者中心也應探索新的服務模式,例如參考內地「長者食堂」。相比之下,長者中心雖提供多樣服務,但在餐飲方面可能不如「長者食堂」專業或多樣化。這些食堂不僅提供營養均衡的廉價餐食,還兼具社交功能,讓長者有機會與他人互動,從而減少孤獨感並提高生活質量。在某些模式中,長者食堂也會結合健康管理服務,如血壓量測和心理健康諮詢,以及文化活動、教育講座,進一步促進長者身心健康。此外,有些食堂還鼓勵長者參與餐食的準備和服務過程,這不僅令他們有參與感和成就感,也有助於社區凝聚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七一重要講話對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其中要求我們「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強調「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自此特區政府在照顧長者方面已取得一定的進展,特別是在提高長者身心健康水平、增強社區支援網絡及改善長者服務質量等方面。但我們仍需持續努力,透過政府、社區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不斷創新和改進,進一步提升長者生活質量,使他們能安享晚年。這不僅是對長者的關懷,也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體現。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觀塘區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