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杜可道

杜可道:跨越兩制的師訓課程:「國優計劃」的定位問題及建議

【明報文章】今年7月26日,教育部發出要深入推進「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官方簡稱「國優計劃」)的通知,並發布第二批合共13間試點大學名單,特別之處是首次包含本港大學(港大、中大)。教育部又「鼓勵內地在香港學習教師教育課程的『國優計劃』研究生留在香港任教」,引起不少人關注。

其實國優計劃早在去年7月推出,當時與港無關,純粹是為加強內地師資建設。當局對此期望極高,希望「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紮實的優秀教師」,甚至成為「基礎教育領軍人才」和「中小學校領導人員」。去年公布的第一批試點大學名單,共有30間之多,當中包括北大、清華、復旦等名牌大學,陣容相當龐大。

計劃有幾個突破點,其一是推動北大等名牌綜合大學參與中小學師資培訓;其次是提升師資學歷層次,培訓碩士生取得教育碩士,成為「雙碩士」,其學歷層次明顯高於一般中小學教師。現階段,計劃集中培訓理科教師,相信與「科教興國」戰略直接相關。

這計劃目前踏進第二年,其實施尚待觀察。毫無疑問的是,這項計劃反映了教育當局對提高師資實力的決心。

國優計劃擴至香港的定位問題

國優計劃擴展到香港,引起社會關注。其實一向以來,內地生都可通過來港修讀教育學士或教育文憑,進入本港中小學任教,這並非新鮮事物。筆者關心的倒是其定位問題。

目前計劃的公開資料仍很零碎,以下有幾個信息值得留意:

(1)所謂「鼓勵」內地生留港任教,並非「規定」全部留港任教,相信部分內地生會回內地任教。

(2)教育部通知還有一句「支持香港試點高校的『國優計劃』研究生免試認定並到內地任教」,可見修畢香港課程相信可自動獲得在內地的教師資格(也似乎會招收香港本地生)。

(3)香港教育局回覆《文匯報》表示,修畢課程「原則上將獲相關院校頒發本地認可的師資培訓資歷」。

(4)中大回覆《文匯報》表示,國優計劃學生將安排到「深圳及其他廣東地區的內地學校進行教學實習」,但沒有提及在香港的學校實習。

綜合以上4點信息,似乎讀一個課程可得兩地教師資格,一箭雙鵰,從學生角度的確十分划算!但一個師訓課程要做到兼顧兩地體制而又具備高質量,難度極高,很容易「兩頭唔到岸」。

師資培訓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但涉及靜態的理論知識,還必須通過動態的課堂操作才能完成。兩地教育在學制、課程、評估、語言、學生特點、教學風格、社會環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相當差異。所以,單單是培訓內地生到港任教,已經比一般師訓課程複雜得多,何况還要應付兩個頗為不同的體制呢?

再說,「教學實習」是師訓中極重要的環節,學員可熟習學校環境,也要在實習考核中表現出達到當地對教師要求的水平。因此地點是關鍵的,若中大只安排到廣東實習,畢業後卻得到香港教師資格,這在師訓是難以彌補的缺失,也會令本港學校對計劃失去信心。

因此筆者認為,要確保質量,國優計劃在定位上必須有所取捨。

國優計劃畢業生在港入職途徑

還有一個課題:畢業生如何入職?在內地,政府對國優計劃有配套措施(如組織專場招聘、重點栽培等),畢業生入職擁有優勢,他日成為學校「領軍人才」也大有可能。

但香港體制不同,招聘是自由的雙向選擇,學校依例須公開招聘、面試(有時包含試教),過程必須公平,不可能偏向某個課程的畢業生。學校一定還會綜合衡量應聘者的師德、品格、活力、愛心、教學能力、溝通和輔導能力等,也要視乎學校特色和需要,甄選最適合的人選。國優計劃雙碩士的優勢是肯定的,但不能百分百保證一條金光大道。畢業生須憑綜合實力和表現跟其他應聘者公平競爭,這是內地生在申請時需充分知悉和理解的。

兩點建議

國優計劃擴展到香港,是一個跨越兩制的師訓安排,涉及的問題,比起在內地的原有計劃複雜得多,不言而喻。要成功辦出質量,便要多研究、多花心思。這一定不是原有計劃的簡單移植或延伸,必須有多方面轉化。

首先是收生。在內地最優秀的學生不一定適合到港任教,院校須嚴格把關,甄選合適學生,例如英語和粵語能力良好、心態較靈活和願意接觸新事物,應予優先考慮。其間也要讓申請人對情况有充分了解和心理準備。

其次是課程設計。除了教育理論、課程和教學法、心理學等,以及碩士階段的學術論文,課程(包括實習)內容應加強語言學習、對香港社會和教育制度的理解,也應在非正規課程加強與本地生的交流及與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接觸。

跨越兩制的師訓課程,是史無前例。以上只是一些初步意見,冀能拋磚引玉。

作者是資深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杜可道]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