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儘管本港失業率持續維持3%,但工人「體感」卻有不同。服務業、建造業僱員收入情况和工作機會普遍緊張,政府必須正視,並從速檢討外勞政策,宜從緊處理,真正落實「保障本地僱員優先」的承諾,避免觸發社會矛盾。
就業壓力 不能輕視
根據工聯會近日公布對3288名會員的就業情况訪問,明顯零售、飲食及建造業從業員較多表示處於失業。事實上,本月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失業數據,飲食業(5%)、零售業(4.3%)及建造業(4.3%)失業率,遠高於3%的整體失業率。同時工聯會調查發現,共有三成受訪工人表示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大多數人反映因擴大輸入外勞令工資受壓。調查結果顯示,就業環境確實存在不能輕視的壓力。
社會經常有聲音指「難請人」,甚至批評社會團體的失業調查客觀性不足。筆者翻查建造業真實數據,情况確實非常令人擔憂。
根據建造業議會出勤紀錄,清楚顯示過去一年註冊建造業工人使用入閘機的出勤數字持續下跌,根據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紀錄(網頁只顯示過去12個月),平均有276,205名註冊工人出勤,佔全港註冊工人總數(656,662人)的42%;惟今年7月,則下降至194,291名註冊工人出勤,佔總數的29%,人數銳減了逾8萬。如以高參與水平工人,即每周地盤開工30小時者,則由156,227名降至130,970名,減少了2.5萬。社會關注的紥鐵工,高參與水平工人數目由過去12個月的5320名,減至4414名;而同為主流建造工人的泥水工,也由9281減至6735名,減幅驚人。
數字不會騙人,地盤工人這一年的工作量的確減少了。
應即凍結輸勞計劃未用配額
由於建造業數據真實,而且行業素來設有勞資協商的行業工資(日薪計),建造業工人對工資受壓非常敏感。開工機會少了,自然工資受壓,因此即使是有工開的工友,其收入狀况也須關注。當私人建造工程持續放緩,未見反彈,物業交投數量亦處於低水平,建造業工人在私營地盤或裝修行業肯定也困難重重。
因此,政府應刻不容緩從速檢視外勞政策,包括即時凍結建造業輸入勞工特別計劃的未用配額,集中處理外勞工資待遇有否受剝削,避免濫用外勞謀利慳成本,鼓勵外勞工人舉報揭發受剝削情况。同時,政府須主動登記長期開工不足的工人,並與聘用大量外勞的建造業承辦商落實優先聘用本地的開工不足工人,讓本地工人感到政府對民生的重視和實際提供工作機會。
筆者從來不排斥引入人才和高才;對於境外學生來港就學期間及畢業後在港工作,甚至歡迎這些新增的遷入人口或人才貢獻香港社會,並以香港為家,紥根在此。
然而,單純輸入外勞卻是對本地社會和本地勞工最不利的。原因是不少外勞心態純屬是過客,外勞的收入對促進香港經濟內循環有限;也由於外勞人浮於事,留港工作權利與受聘的僱主掛鈎,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及僱主的高度控制,極容易滋生剝削的溫牀,包括剋扣工資、無償加班等,對外勞固然不公道,僱主以更低成本用人,自然令本地僱員工資進一步受壓。
發展新質生產力 達至真正共贏
現時香港經濟處於轉型期,發展新質生產力至為關鍵,不能單單只為降低生產成本而擴大輸入勞工。筆者期待政府即時檢討外勞政策的同時,推動產業及行業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提高生產力,解決勞動力不足和不穩定的問題,達至香港、企業和僱員的真正共贏。
作者是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