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羅健熙

羅健熙:由《明報》總編輯的電郵說起

【明報文章】《明報》總編輯劉頌陽早前向時代版專欄作者發出電郵,請他們務必「再多一分謹慎,評論要建基於準確的事實,知法守法,知所分寸」。這封電郵雖無提及原因,但從時機、行文推斷,相信與官員之前在公開場合發言時論及「有傳媒」副刊的專欄作家「經常發表偏頗文章,以偏概全……刻意抹黑特區政府,甚至令人憎恨或不信任政府……即使報章在專欄旁標明作品無意煽動他人對政府產生憎恨,仍不能免除編輯須確保刊物公平、客觀、不偏不倚的責任」有關。

有評論批評明報總編輯,認為他要求作者自我審查,有失報格。這些批評我都明白,但我對那電郵的感覺更多是理解。誰能夠知道自己所掌握的「分寸」是正確、是安全?官員還特意提到「編輯責任」。那種自覺已充分平衡又沒有要煽動什麼但都受到「提醒」的矛盾,與對專欄作家的珍惜重視,在那不足200字的電郵中清晰可見。

我雖不是時代版專欄作者,但不時在觀點版這邊寫文章,讀起那封電郵也不無欷歔。對總編輯那種明知作者都已十分謹慎,還是要一再叮囑提醒的無奈,也有深刻感受。

在這時代的香港寫文章,遣詞用字確實費煞思量。寫得太溫吞婉轉,會覺得無法直擊問題所在;寫得太直率辛辣,又擔心會否引來官方譴責。這幾年來我在寫明報觀點版文章、寫民主黨的立場書和新聞稿,或面對記者提問要回應時,每次都有類似的矛盾。

有論者認為,現在的評論文章拐彎抹角、隔靴搔癢;我也對號入座,反省自己每次寫文章「戴了多少個頭盔」。又有專欄作者說,除了「分寸」,還希望有「fun串」,也實在感觸良多。過去回應社會議題、官員或建制派的一些說法時,我總希望在正經八百的回應中,加入一點笑話或諷刺調劑一下;近年卻是小心翼翼、不慍不火,生怕諷刺得「太到肉」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或被指「令人憎恨政府」云云。那些辛辣笑話和諷刺,仍不時在腦海掠過,只能一口吞下、自己笑笑,然後慶幸自己還保持那點幽默和火氣。

香港社會「容錯率」有多高?

然而,這種慶幸是十分「阿Q」的,伴隨着的其實是持續不斷的自我懷疑。這樣會不會太溫和了?自我審查的界線要到哪裏?寫出來的文字還可以引起市民共鳴、能夠回應這時代嗎?這些我認為是「常理」和有普遍性的香港價值,仍有市民覺得重要,而不是覺得我在癡人說夢嗎?

這裏想再提出的觀察是:到底現在香港社會的容「錯」率還有多高?在「不準確」、「錯誤」與「犯法」之間,寫文章或提意見的人,還有多少空間可以暢所欲言?在政府眼中,由「不準確」到他們認為是「刻意引起對政府憎恨」中間,又有多少的區分?如何區分?有沒有辦法讓仍然願意給政府意見的人多一點「自己沒有犯法」的把握?

我一直認為,即使政府認為某些社會人士表達的觀點不準確、以偏概全,當局仍有大量不同渠道、途徑去釐清說明;而且有時候是視角、出發點不同,而導致在立場上有所差異。例如某些或被視為「偏頗」(應是指沒有全面論及政府其他方面考慮?)的評論,會不會只是評論者希望從批判角度去檢視政府政策?如果政府內部也特意設立「紅隊」去扮演這個角色,社會上有人自己來當「義務紅隊」,指出施政或法律上的不足之處,政府不是應該更加珍惜嗎?

而且,要求評論文章將與自己有差異的想法也寫出來才算「不偏頗」,也實在強人所難。政府官員對自己的公開發言也沒有這種要求——早前對申請公屋的青年連番指摘,有把社會上不同觀點都鋪陳出來嗎?如果手握公權力、有接近無限airtime的行政機關都無法做到,實難對每星期一兩天、每次只有短短一千幾百字的文章有如此要求。

國際都會的特質

國際大都會的基本元素之一,就是容「錯」率很高。民間對政府政策的言論要去到「犯法」的門檻十分高;對政府政策、法律制訂、官員操守等,批評多尖銳、多不平衡,都不會被理解成「引起對政府的憎恨」。國際都會的特質,就是多元開放、不同思想意念激撞;是民間對公權力可以監察制衡,而不是以公權力監察民間的批評聲音;是擁抱差異,而不是收窄社會光譜。香港長期以「亞洲國際都會」自詡,最近三中全會的決定也重申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國際大都會的政府官員,應有胸襟去接受不同意見。

我相信每位仍以實名在公共空間發言的人都小心翼翼,各編輯也戒慎恐懼、如履薄冰;再加上官方提醒或譴責,就很易構成言論壓力堵塞言路了。

以下補回政府關於「煽動」和「批評」的觀點,看看會不會好一點?

「就維護國安條例下的煽動意圖罪,林定國指出法例並沒有禁止市民批評政府或者官員,只是禁止煽動推翻特區政府政權,不能混為一談。林定國說,網上有大量批評政府或者個人的信息,不應該禁止,反而要歡迎聽取不同意見,令社會進步。」(《大公報》,2024年5月13日)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