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

劉銳紹:四十多年家與國 蓬門應再為君開——鄧小平冥誕120周年的民間角度觀察

【明報文章】本月22日是鄧小平冥誕120周年,官方高規格紀念,讚頌鄧小平「撥亂反正」,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等一系列稱號。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他在1970年代末期復出後主導中國變化,確有其重大貢獻(當然也有他的過),令人想起鄧小平時代至今已是「四十多年家與國」(原句出於南唐李後主《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國勢轉強,來之不易。今天,如何「繼鄧開來」,自然是各方的關注點。忽然記起唐代杜甫《客至》之句:「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中國必須繼續改革開放,故引作今天標題。

(1)鄧的動機與人民要求結合

──今人稱讚鄧小平的功績,我基本贊同。回顧過去不同階段,他在內外形勢壓迫之下,走出「創造者」之路。那時候,文化大革命把中國弄得殘缺不堪,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政局飄搖,若鄧小平不跟葉劍英等元老一起「撥亂反正」,他自己也會消失。鄧復出後,百廢待舉,外國壓力仍在;如果他繼續墨守成規,中國也沒有希望。這是當時的現實背景,求生求存是主要的決定因素和動力,即使有多麼高遠的個人意志,也相對次要。

──不過,無論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鄧小平的選擇與人民的要求走在一起,從實效上順水推舟,減少阻力和困難。這就是「互借東風」之下官民同時享有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單向或單方的利益,更不是為滿足小眾利益而壓倒大眾的利益。所以,他的實踐證明:緊扣人民的利益,進退有度,徐圖後計,才不會逆水行舟。

──如今紀念鄧小平,官方把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點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見《鄧小平文選.1975-1982》,頁130)與早前結束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連在一起,相信是要顯示一脈相承、繼續改革開放,藉以釋除外界對「鄧小平路線是否仍在」的疑慮。我想,如今仍是進行階段,人在做,天在看,另一方面也是「天在做,人在看」,所以毋須馬上作結論,一切看努力和實績再說。

(2)鄧小平的優勢在於「實」

──他的處事方式完全落實了他的「貓論」(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一切按現實形勢和需要來計劃他的踏實與務實。所以,他因應人民和時勢的需要而否定毛澤東,定性「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毛澤東)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見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但又繼續鞏固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為日後開路。

跟着,他平反1976年的第一次「天安門事件」,但又維持和平衡「左」的聲音。典型例子是「左王」鄧力群於1987年中共十三大中央委員會選舉裏被差額選舉「差掉」,惟鄧小平又把他安排到等額選舉的中央顧問委員會裏去。鄧力群後來仍不斷向「右」發炮,鄧小平又讓思想開放的胡績偉(《人民日報》前社長、全國人大常委)推出《民主論》,並負責《新聞法》起草工作。

不管鄧小平心裏怎樣想,他畢竟讓各種聲音逐步多起來。他就是主導形勢的平衡者,而不是明顯傾向地孤注一擲。

──不過,無論是出於個人或時局的需要而平衡,最重要的還是必須結合人民的意願和訴求。1992年「大南巡」,就是借助人民要求繼續改革,從而化被動為主動。當時在「六四」後不久,鄧小平同樣受到緊縮的壓力,他的話也未能發表,於是策劃先到武昌、深圳,然後北上的行程,並吸引香港記者前往採訪和跟進,打破輿論缺口;其後「一面行一面講」,還有上海《解放日報》的「皇甫平」系列文章,宣傳必須繼續改革開放、誰不改革誰下台。所以,歸根結柢,順應和結合民意就是關鍵要素。

──鄧小平的對外策略,也有其高明之處,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對,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對美國也如是。他在1979年「對越南自衛反擊戰」時甚至向美國「透露軍情」(只會教訓而不會侵佔越南),爭取美國不插手。鄧這樣做,主要是減少國際壓力,爭取更多時間來壯大綜合國力,而不是在不適當的時候消耗國力。

──對於實質的政治改革,鄧小平雖然不作首選,但也小心翼翼地探索,先來行政和體制改革,並有人力和機構配置。1980年代的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杜潤生等專家領導)、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陳一諮領導),雖說研究農村和經濟改革,但也研究政治改革。此外,還有開啟民智的三大傳媒:上海《世界經濟導報》、《經濟學周報》和《新觀察》,讓專家和年輕人說話。這些都是推動和承傳鄧小平路線的必要條件。

──談到政治改革,鄧小平提出四大點:一是權力不宜過分集中;二是兼職、副職不宜過多;三是着手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問題;四是從長遠着想,解決好交接班問題(詳見《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其後,明確提出「黨政分開」;1987年首次在中央委員會層面進行實質的差額選舉;提出「人民知情權」,並在《新聞法》(草案)體現出來。凡此種種,都是鄧小平在經濟改革以外最令人懷念的貢獻。

(3)鄧小平的時代局限

──鄧小平論毛澤東時也說「要求一個革命領袖沒有缺點、錯誤,那不是馬克思主義」(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那麼,他自然也有錯:「六四」就是最大污點。這是他的時代局限,值得現代人反思。

──不過,鄧小平的整體貢獻(無論是否他的主觀意願)也是不能抹煞的。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門,人民走得舒服;萬一門和路改了,也會繼續尋路,落實其提出的「破除現代迷信」、「主要是防止『左』」(《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即1992年「南巡講話」)。正是「思緒無疆難局限,快馬無韁欲囚難」。

──有人認為,今天的形勢跟鄧小平時代已大不相同,外國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必須警惕;况且,今天已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了,必須抓準機會。沒錯,可以往這個方向想。惟鄧小平也說過,推行路線「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幹就幹,幹多少是多少」(南巡講話)。我相信以今天中國的實力,對外對內,絕對有能力、判斷力和意願,繼續奉行鄧小平路線,把「四十多年家與國」承傳下去,關鍵是怎樣做而已。

──這裏介紹3本在圖書館找到的書:《改革開放的歷程——1949至1989年的中國》(王洪模等著)、《沉浮:中國經濟改革備忘錄(1989-1997)》(凌志軍著)、《時代之印:1978至2008中國媒介三十年》(胡正榮、張磊主編)。這些書雖然也有「官點」,但藉經濟帶出更廣闊的政治和社會變化,以及當年的實踐和視野。本文提及的部分事例,也可在書中找到,讓人溫故知新。至於它們會否因為其內容而被下架,也是能否「蓬門應再為君開」的考驗。走着瞧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