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顏汶羽

顏汶羽:化被動為主動 善用數據發掘「隱蔽長者」

【明報文章】觀塘母子雙屍案再次揭示社會對照顧者與受照顧者支援的不足;同時,亦掀起社區熱烈討論應如何加強識別「隱蔽長者」。

在悲劇發生後,社會往往有眾多疑問:既然死者是綜援受助家庭,社署為何未及時跟進個案?社福機構為何無派社工及時家訪?關愛隊和物管公司為何未協助尋找照顧者並轉介?悲劇從來都是「一單都嫌多」,而這些「事後」歸咎責任誰屬的討論,往往難有定論。

支援隱蔽長者 需各方力量合作

筆者認為,支援「隱蔽長者」從來並非單一持份者的責任。其實與消防處「任何仁」的理念一致,需要不同社區持份者和各方力量的合作支持。不論是政府、社工、關愛隊,還是鄰居、朋友,「只要肯,就救到人」!

事實上,我們留意到不少社交孤立的長者普遍較少與外界接觸,更莫論會主動尋求相關部門支援。例如今次慘劇中,六旬任職保安員的兒子一直獨自照顧長期臥牀的八旬母親起居飲食;即使上班,亦無將母親暫託於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這突顯很多照顧者往往會「默默承受」,認為自己毋須支援,又或對支援服務完全沒有認知,甚至怕「麻煩他人」而不願意主動求助。

既然有需要的人不願「走出來」,政府更需要「主動出擊」。不同政府部門應該在當局現有資料庫的基礎上,化身成「任何仁」——除了社署掌握長者的福利需要,醫療相關部門會否在提供服務時多問一句相關的照顧狀况?除房署對公屋長者的觀察之外,差餉物業估價署在處理劏房業主與租客、租賃及相關事宜時,又會否多問一句有否獨居長者或「雙老」照顧情况?這不但是對長者的關心,更可透過這些資訊識別有需要的長者或照顧者,從而提供支援。

首要構建跨部門資料庫

而就識別高危個案,現時可謂「各有各做」。不論是社署或相關社福機構的資料庫、醫務社工介入、社福機構跟進,還是關愛隊接觸,都缺乏互聯互通的「數據網」!這就好比瞎子摸象,每個持份者都只觸摸到問題的一部分。

要有效利用數據,構建資料庫無疑是首要步驟。政府應積極推動跨部門電子數據與信息的整合,涵蓋社署、醫療機構、民政部門、房屋管理等可能接觸到高風險個案的部門,建立「隱蔽長者」專項資料庫。隨後將這一數據庫的信息共享給社區各持份者,例如社福機構、關愛隊、物管公司等,以便它們在日常服務或社區網絡中能夠交叉驗證,並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形成對長者的全方位關懷與保護。

從政策制訂的角度來看,解決貧困問題,首要在於掌握貧困狀况的詳盡數據;同樣,改善醫療服務也離不開對市民健康相關數據的深入了解。因此,在支援「隱蔽長者」的議題上,成功與否的關鍵同樣在數據多寡;而更進一步是數據的互聯互通能力。

除構建數據庫,更重要的是利用數據分析,分析社區上的長者分佈情况、福利及醫療服務紀錄、社工外展隊和關愛隊服務情况等數據,精準識別出可能潛藏「隱蔽長者」的高風險群體,並據此制訂和實施針對性的支援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賽馬會支持下,不同機構正於各區推展隱蔽長者普查計劃,希望建立隱蔽長者資料庫。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好嘗試,未來希望計劃能夠擴展至其他地區,透過蒐集的數據協助政府建立隱蔽長者資料庫,並以數據為依歸,按高中低風險劃分,主動向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服務。

由關愛隊「普查」 篩選轉介高危群組

最後,政府於今年3月推出先導計劃,由關愛隊探訪或接觸以識別高危照顧者。該計劃以荃灣及南區作試點,未涵蓋今次慘劇發生地觀塘;有意見認為,應該盡快擴展該計劃至其他地區。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向關愛隊提供識別「隱蔽長者」與情緒病的相關培訓,並由關愛隊做「普查」建立資料庫,初步篩選出需要支援的高危群組,並轉介予社署或社福機構跟進。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顏汶羽]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