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談到精英行業,很多人會想到醫生、律師,沒有人會想到記者,甚至可能連記者自己聽到都會苦笑。不過,英國國家記者培訓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Training of Journalists)新任主席Sue Brooks認為,新聞業已經變成「精英運動」(elite sport),而這是業界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Brooks做過路透社總經理,曾在美聯社擔任國際產品總監,擁有黃金履歷。能夠在國際大媒體出任高管,想必然在牛津或劍橋大學畢業,最低限度也是羅素大學聯盟(Russell Group)舊生。不過她撰文指:「對於一個公開試只得幾科及格的打比郡17歲女孩來說,在弗利特街(Fleet Street )工作的夢想,在1977年完全有可能實現。」
她強調自己來自英國北部打比郡,意指自己並非出身富庶城市,可能是來自工人階級。至於弗利特街是倫敦大名鼎鼎的媒體街,在當地上班曾是很多新晉記者的夢想。
Brooks沒有機會讀大學,她在北部一間學院讀完國家記者培訓理事會的課程之後,便在地方小媒體《打比晚間電訊報》(Derby Evening Telegraph)做實習記者,由低做起。
但她自己也說,這樣「紅褲子」出身的奮鬥故事,幾乎不可能再實現。據該理事會的報告指出,英國超過七成記者來自專業或上流背景,遠高於所有行業的平均水平;在初級記者的組別裏,來自富裕家庭的比例更高。Brooks說:「我入行40多年,新聞業已經成為了一項精英運動。」
該理事會是一個慈善機構,其中一個任務是推動業界多樣性。其報告指出,地方媒體萎縮,全國性的媒體獨大,不利身處小城市、經濟條件有限的年輕人入行。另外,記者要做獨家報道平步青雲,愈來愈靠人事關係,窮孩子全無優勢。加上行業人工低,很多實習崗位分文不支,趕絕家庭條件有限的年輕人。筆者認為,後面兩點,跟香港的情况非常相似。
報道變「離地」 不利從基層看問題
當新聞行業成為「精英項目」,最大問題是報道離地。美國《紐約時報》是一流媒體,但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寫文的人是精英,訂閱的人也是精英,不利於編輯室從低下階層的角度看問題。然而記者的天職,正正是為弱勢發聲。
Brooks說,Meta等科技公司大削記者培訓的資助,令他們提攜新晉的任務更加艱難。不過她保持樂觀:「已故的家父是排版員,他曾對我說,我加入這個行業太晚了,錯過了最好的時光……我每份工的老行尊,都說同一番說話。如今我成為了老行尊,我能夠肯定地說:好戲還在後頭。」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