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何濼生

何濼生:大政治要擁抱 小政治要中立

【明報文章】中文大學日前舉辦迎新講座,在開場前播放的短片,提及中大秉持「政治中立」,提醒新生勿籌辦或參與「任何政治性活動」,並規避「具煽動意圖或有危害國家安全風險」行為。

中大這舉措,當然迎合了今天特區政府的要求。然而,筆者並不認為大學校園應禁絕「任何政治性活動」。事實上,正正因為國安的重要,有必要大大加強所有國民的分析能力和謙遜求真的態度,這當然包括大學學生。

筆者多年前曾經撰文,提出「大政治」與「小政治」之分。所謂「大政治」,就是以良治爭取最大的公共利益;所謂「小政治」,就是以爭取小眾或自己認同的集團,特別是西方制度下個別政黨的利益的政治。

西方的政治體制,強調建構「公平的平台」,讓不同利益集團「公平地」爭權奪利。公務員的政治中立,就是無私地執行執政黨推行的政策。儘管西方政客也談公共利益,但「成功」的政客骨子裏,其實從來只着眼於奪權和維持權力。所謂「平衡各方利益」,只不過是奪權和維持權力的手段而已。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了這制度的「公平」是虛有其表——權力向金主傾斜,良治難以落實。小政治的問題,在於人性的弱點和金錢的力量,以致「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中國的政治體制強調善治、強調賢能治國。是以選拔國家領袖必須以嚴謹的方法,看每一個人的長期表現,逐級提拔。這是跟西方政治根本不同的體制。它「大政治」的設計是以人為本,完全為公共利益,服務國家國民。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摸着石頭過河」,不斷提升管治水平,良治漸見成效,在多方面都有顯著成就。新中國在1949年跟印度在基建、國民人均收入、教育、衛生、預期壽命、環境生態保育等方面,都分別不大;但今天行西方民主的印度,在很多方面都落後於中國,包括政府的清廉度和官員問責性。

港人最缺虛心開放探討政治課題

然而,很多港人仍以西方民主為政制的最高標準。而當年由飽學之士、大律師和教授領導的公民黨居然參與策動佔中,公然違反《基本法》;長期主導教育界的教協,又一面倒宣傳「票箱民主」。本來藉以培育學生「慎思明辨」的通識科,長期忽略課程中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單元,又同時鼓勵學生強辭奪理批評異見,一味宣傳票箱民主政治。最後鑄成大錯,逼政府接納「五大訴求」,上演「違法達義」戲碼。

其實,香港人最欠缺的,是虛心開放的對政治課題的認真探討。「黃絲」陣營致力宣傳自己相信的一套,從來不會懷疑自己執為正確的理念和「事實」,自己人只管「圍爐取暖」,對「敵人」就一味攻擊;「藍絲」陣營也不遑多讓。雙方絕無誠懇交流。《港區國安法》落實後,社會恢復平靜,但暗湧仍然存在,政府稱有人「軟對抗」。事實上,缺乏開放交流、把敏感課題壓下,對國安並無好處。

重建香港開放包容形象 十分重要

筆者認為,大學裏任何課題應可暢所欲言,但同時要有基本守則。守則如下:首先發言者要守秩序,並必須按主持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應該容許討論敏感的政治課題,惟必須有足夠的相反意見交流,並必須以探索真正有利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為宗旨,擺事實講道理。大家尊重彼此發言的權利,及虛心接受自己可能會「搞錯」,並肩探索善治之道。

筆者認為:重建香港開放包容的國際形象,十分重要。筆者自己經過一番思考揣摩,已經由昔日認許票箱民主,過渡到認定賢能治國為必要,並深信中國一黨專心執政是上佳的制度基建,應該致力維護;而防止濫權亦是重中之重。因此法治之下,人人平等;濫權瀆職,必須檢舉嚴懲。我們實在不宜在校園禁絕年輕人的異見聲音;我寧願鼓勵他們講出真心話,然後老老實實地跟他們討論心中的疑惑。

威權文化 絕不可取

國家安全包括的維度很多。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沒有理由對錯誤的政策不批評、對濫權的官員不檢舉。劉少奇被打成右派,被指為「埋藏在黨內的叛徒、內奸、工賊,是罪惡纍纍的帝國主義、現代修正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走狗」;鄧小平曾「三落三起」。兩者最後終被平反。他們當年的痛苦不足為外人道,卻正是威權文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我慶幸今天中國從錯誤中走出來,不斷改善中國的體制,亦長期大膽創新;但威權文化絕對不可取。面對人家對我國政治體制的誤解和攻擊,有識之士應該耐心解釋。我們應該容許甚至歡迎學生提出疑問、質疑,才能夠解除他們對中國政制的誤解。

作者是嶺南大學經濟系及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兼任研究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濼生]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