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伍美琴

伍美琴:垃圾徵費是刪除「垃圾」這個概念的重要一步

【明報文章】筆者記得2005年在台北參加一個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會議,主題環繞處理城市廢物的理論與實踐,由日本、韓國、台灣等地的專家和官員分享他們有關垃圾徵費的經驗。會議的每名參加者獲發一套金屬餐具(筆者今天仍在辦公室買外賣時使用這套餐具),當年會議用餐的飯盒已經是紙造的,所有剩餘食物都作廚餘回收。整個會議的安排,均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所訂。

事隔差不多20年,本港垃圾徵費仍未實施,依然有朋友反對垃圾徵費,有點匪夷所思,很可能是因為大家不了解垃圾徵費背後的精神。為什麼我們要減少垃圾?其實垃圾是「現代人」發展出來的一個獨有概念,這個概念造成不少惡果。大家嘗試環顧大自然,「垃圾」是不存在的,大自然會將所有資源循環再用、生生不息,並不需要「垃圾堆填區」。其實作為地球人,我們有必要向大自然取經,將「垃圾」這個概念在我們的詞彙中刪除。

地球公民的責任

根據「全球經濟X光透視」(An X-Ray of the Global Economy)研究,我們每年耗用的地球資源大約為1000億噸,但我們只回收了其中的10%。當中,有四分之一的資源轉化為樓宇、汽車等相對持久的產品,惟三分之二(67%)卻成為垃圾散入環境中!這是一種人類長遠不能負擔的極大浪費。

地球的生態資源,是人類賴以維生的資本,向人類提供各種益處,科學家統稱為生態服務價值(ecosystem services)。地球不單止給予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例如食物、清潔的空氣、乾淨食水,以及衣食住行之所需,亦提供藥物、醫療和科技發展等各方面的原材料。大自然更為我們調節氣候和水文,以至抗衡各種自然災害。

生態資源也是我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但可以提升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教育質素,更能夠為各行業提供設計靈感,加強人類的地方感和滋潤我們的身心靈健康。筆者讀過一些科學研究,發現在醫院裏有相同病歷的病友之中,那些可以看見窗外自然景觀的,他們的痊癒時間會比較快。顯而易見,以上種種生態服務價值支撐着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直接影響人類福祉。

根據科學家研究,2011年全球的生態服務價值達到125萬億美元,跟1997年的生態服務價值比較,每年遞減4.3萬億到20.2萬億美元。而2020年全球生產總值(GDP)也只是約85萬億美元。美國和斯里蘭卡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每年使用的生態資源比地球一年生產的資源多73%。我們對地球資源的耗費,不單止令我們「坐食山崩」,更是引發氣候危機、物種大滅絕、社會經濟兩極化和空間環境公義惡化的元兇。所以,每一個有份虛耗地球資源的公民,都有責任收拾這個爛攤子。

其他城市的垃圾徵費經驗

大量的社會科學文獻都證明,垃圾徵費是一項有效措施,可以減低整體垃圾的體積和重量、推動物品循環再用、改變市民的生活行為。例如在一些有條件的城市,垃圾徵費促使市民把廚餘變成「自家製」有機肥料。

根據台灣大學吳舜文教授和東海大學林立闓教授關於新北市垃圾徵費的研究(註),新北市在2002年實施限制膠袋政策,2006年實施垃圾分類計劃,在2008至2011年期間分區和分階段推行垃圾徵費計劃。根據他們的數據,新北市有29個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700人。新北市的垃圾徵費計劃分3個階段實施,包括推廣、實施和執法期。於推廣期間,各區的政府部門通過派傳單、簡報會,甚至藉抽獎來向市民介紹此計劃,鼓勵家庭使用指定垃圾袋,不設處罰細則。在實施階段,市民須使用指定垃圾袋,否則市政人員會拒絕收集垃圾。在執法階段,無使用官方垃圾袋的市民,會被罰款40到200美元(約310至1500港元)不等。

新北市的垃圾和回收重量,於垃圾徵費計劃的推廣期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實施階段的減幅最為明顯。實施垃圾徵費計劃之前,新北市居民每月平均丟棄12.5公斤垃圾(2010年香港居民每月平均丟棄26公斤家居廢物),回收11.3公斤的物品。在垃圾徵費推行之後,新北市居民每人每月平均的垃圾量減少7公斤,平均減低了40%;回收率提升了15%。這結果與荷蘭和韓國城市的經驗相似。此外,這10多年的數據顯示,新北市的垃圾量沒有出現明顯反彈,跟日本城市的狀况相同。

換言之,過去20年間,不同城市的經驗都證明,垃圾徵費對減少垃圾量和改變市民的生活行為,都有顯著效果。

當然,要持續減廢,一定要由源頭做起。由使用什麼資源、如何設計產品,使其在完成「生命周期」時可以自然回歸到一個循環系統,以至落實循環經濟,都是十分重要。城市人如何能夠可持續地利用生態資源來滿足生活需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城市化不能逆轉,人類在往後日子要建設比現在更多的城市,才可以容納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這些城市不可能再不斷耗用和糟蹋我們彌足珍貴的地球資源。

邁向綠色生活

21世紀被譽為自然資本主義(natural capitalism)的年代。誰可以最有效率地使用生態資源、減少浪費、盡快建設綠色經濟,誰就可以轉化當今不可持續的城市環境和經濟,得到綠色發展的雙倍紅利——即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以建設具社會和空間公義的城市,為每一個市民提供宜居環境。這需要不同行業的持份者共同協作,盡量減少消耗資源,也需要我們每一個地球人學習把「垃圾」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刪除,例如使用對環境友善的產品、參加「裸買」、積極回收、把自己多出來的東西與缺乏的人分享、實踐「斷捨離」、享受簡樸和不需要花費的生活……

你可能會感到驚訝,但推行垃圾徵費計劃,確實是邁向綠色生活的重要一步。

註:Wu, Shun-Wen & Lin, Lee-Kai (2021).Effects of a Unit-Based Pricing Program on Municipal Solid Waste: Evidence from New Taipei C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33(2): 253-285.

作者是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香港規劃師學會及英國皇家規劃師學會會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伍美琴]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