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國勳

劉國勳:善用BIM建造科技 為工程增效率減成本

【明報文章】香港未來10年將有大量工程要開展,單是政府基本工程,未來每年都料超過千億元,包括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公屋項目等;若連同私營發展,相信每年建築工程費用高達3000億元。面對建造業黃金期,不斷上漲的建造成本、停滯不前的建造效率,都亟待改善。

筆者一直密切關注規劃及造地程序,認為業界應多善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等科技手段,為工程減成本、減時間及提升質量。

建造業三大痛點:

成本高、效率低、高齡化

本港建築成本全球排名第八,更是冠絕亞洲。與內地一線城市相比,本港商業大廈、商場建造成本高出3至4倍,住宅更高出6至7倍。公屋建造成本從2019/20年度每個單位61萬元,增至2024/25年度預算的92萬元,5年間增幅達五成。政府預算未來10年興建約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可以預視,單是房屋建築成本開支上漲而構成的政府開支,便逾1200億元。

傳統建造過程中,每項工程動輒涉及數以千計的2D圖紙,設計變更、手工作圖錯誤、信息不全等情况,易導致預算不準、溝通效率低、重建現象嚴重等問題。本港工程往往有10%的資源及時間耗費於協調溝通、拆除及重建工程上。

勞動力高齡化的情况也不容小覷。據職業訓練局統計,現時約四成建造業工人為50歲或以上,且每年相關人員退休流失率約3%。在學生、家長和公眾人士群組中,73%表示不會投身建造業或建議其他人投身建造業,認為建造業工作辛苦、環境差和缺乏興趣。建造業議會報告指出,於2018至2022年間,熟練建築工人減少5000至1萬。隨着香港建設規模擴張、項目複雜程度上升,停滯不前的生產力會阻礙效率。

因此,降低建造成本、提高效率、吸引人才,勢在必行。而引入新科技,便為建造業變革帶來曙光。

BIM帶來「建造業2.0」曙光

2018年政府提出「建造業2.0」概念,鼓勵業界「智慧施工」及積極應用建築科技,並撥款10億元設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以推動業界透過自動化和數碼化來提升生產力,希望能夠打破建造業勞工密集、低產能與高風險的形象,吸引人才。

BIM可謂建造業創新科技的「領頭羊」,透過精確三維建模,進行碰撞檢測、預算模擬等。早於2013年,政府已在工務工程項目以漸進策略採用BIM,並規定自2018年起,所有預算達3000萬元以上的主要基本工程項目的設計和建造,必須採用BIM技術。隨着科技發展,BIM也從初始的3D BIM(即三維模型)發展到7D BIM(即設施管理)。根據建造業議會的BIM準則,還包括4D BIM(施工模擬)、5D BIM(計算成本)和6D BIM(可持續管理)。

緩不濟急 BIM技術需加快步伐

隨着BIM技術發展日趨成熟,本港已有公共及私營工程項目採用該技術。當中較多是建築工程項目,土木工程項目則相對較少。

香港採用BIM的步伐緩不濟急,面對未來待開展的數千億元工程,目前只有不足30%的機構在項目中採用BIM。反觀法國、美國、英國、德國等一些城市的工程項目,BIM採用率都在70%以上。

一方面,BIM的應用工程與現場工人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大部分現場工人仍依賴紙質文件和手工作業,對BIM技術的掌握尚不夠熟練。另一方面,要採用BIM技術,缺少技術人才及經濟支持。承接3000萬至1億元工程的大部分是中小企,而應用BIM對一些預算有限的公司帶來壓力。因此政府會否向中小企提供支持,例如給予科技創新經費、工程招標保護等措施,將會影響業界使用BIM的信心。

三者同心 共同迎接工程新面貌

總體而言,政府需制訂統一標準、編撰詳細指引及建立全面資料庫,並提供經濟鼓勵;企業管理層要了解BIM長遠利益,加強使用BIM;教育機構可以裝備工程科學生對BIM軟件的應用,向社會提供免費培訓課程。

去年發展局推出《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暫定2029年強制要求項目呈交BIM模型及由BIM生成的建築圖則,予部門審批。筆者相信,建造業技術變革勢在必行,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體現香港緊跟時代步伐、發展創新科技、打造智慧城市的決心。過程中,領導人要有決心、管理層要有信心、技術人員要有細心,三者同心,共同迎接BIM帶來的工程新面貌。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勳]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