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蔡秀青

蔡秀青:可持續稅制 讓我們看到未來

【明報文章】就《明報》5月18日刊出的〈石頭鑽得出血?〉(〈石頭〉)一文,我看,該文是有點混淆焦點。其一,把「簡單稅制」誤認為金科玉律,而繼續以舊思維拒絕解決積存已久的稅基狹窄情况,要年輕一代背負前人種下的因——過度依賴賣地收入作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而令經濟結構過度傾斜地產商,及稅基狹窄會增加庫房在面對不穩定外圍經濟及地緣政治的風險。其二,現在提出的是改革稅制,〈石頭〉提出的觀點卻是「資本主義就是這樣」,看見問題卻缺乏決心解決,對稅基狹窄及隱藏的經濟結構不均問題選擇視若無睹,相關論述鞏固現有既得利益,而對小市民所需背負的中長遠經濟隱憂隱沒不提。以下詳述。

以資本主義作擋箭牌 淡化擴闊稅基重要性

要檢視香港稅制,我們退後一步從政府收入來源,分析現時政府財政架構。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立法會資料研究組的資料,政府收入主要分為經營收入,即政府一般收入帳目的收入,包括直接稅、間接稅;以及非經營收入,即地價、投資和基金等收入。就2022/23年度而言,政府預計主要收入為利得稅(26.8%)、薪俸稅(12.5%)、地價收入(11.8%)和印花稅(11.1%)。而該年度政府整體收入減少12.9%至6038億元的主因,是地價及印花稅收入減少。擴闊稅基正正可減低庫房因經濟周期影響及賣地收入減少而出現的大幅波動,其重要性及目標在於保持長遠公共財政穩定和可持續性,並增加政府處理額外投資的彈性。

筆者前文提過本港社會正面臨人口老化、社福政策及醫療支出日益上升的壓力,我們已可預視面對的情况。資本主義不再是一個藉口讓我們不去檢視如何擴闊稅基,例如增設地舖空置稅、土地空置稅、環保稅、碳排放稅等,以討論和思量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盲目順從簡單稅制 未能全面反思

根據2001年「稅基廣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提出的《擴闊稅基 改善稅制》諮詢文件,當中列明衡量稅制基礎的原則,包括中立性、公平性、成效、效率、明確簡單、靈活性、國際競爭力、穩定性等等。該研究檢視了13項稅收,並就以上準則作評估。筆者暫不回應這些原則在今天社會是否仍然適合,但當時顧問團隊已指出簡易稅制的四大缺點,包括在經濟逆轉時期的徵稅能力較低、限制政府多徵稅收的能力、狹窄稅基加劇經濟扭曲情况,及未能因應人口變化而調整。

此外,〈石頭〉一文假設了擴闊稅基即為增加薪俸稅。首先,增加薪俸稅並非擴闊稅基的一種,而是增加現有稅務,因此並不是擴闊稅基的選項之一。第二,稅制改革並不是要向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人士加稅,請先不要誤導市民擴闊稅基即為增加薪俸稅,反而擴闊稅基有機會減低部分人的薪俸稅。

顯然,稅制改革是一個具爭議的討論。自2002年「稅基廣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提交報告及建議,以至2007年政府公布的稅制改革公眾諮詢最後報告,至今2023年,仍未落實及跟進,財庫局庫務科網頁中的「沒有進一步更新」高掛10多年。可見稅制改革困難重重,政府內部亦未有足夠決心及行動力推展。市民未能享受資本主義的成果之時(2020年香港的堅尼系數在64個經濟體中排行第60,貧富懸殊問題長期嚴重),更要繼續承受現行資本主義規則下的不健全稅制、不均衡的經濟結構和發展、中小型企業難以應付昂貴租金、不對社會人口老化的經濟負擔負責等等。

〈石頭〉的論點及思維,正是那種沿用舊思維來解決持續已久的深層次問題。筆者認為無助推動改革及迎接未來的挑戰。

稅制改革的意義不單止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亦是重整經濟結構、平衡既得利益及公眾利益。我們需有更多討論,政府亦需有更大的決心推行。

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理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秀青]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