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徐英偉

徐英偉:要「老有所安」 先除去社會對長者工作的標籤

【明報文章】近日有兩宗涉及長者的新聞,包括94歲賣栗子的婆婆被食環署沒收栗子小販車,以及85歲的士司機撞倒3名途人,除了事件本身引起廣泛討論,更帶出老友記要自力更生工作的議題。香港人愈來愈長壽,即使達「退休年齡」仍非常壯健;若踏入「初老」便「被退休」,銀髮族反而對愈長壽愈頭痛。今天社會對「長者仍要工作就是悲歌」的偏見甚深,然而面對勞動人口不斷下跌,要做到真正老有所為,銀髮族工作應獲社會認同、不被標籤。

長者就業令人聯想到貧窮問題,過去政府不時被嘲諷「愈扶愈貧」。事實上,現時貧窮線定於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即當社會收入提高,便會有愈多人跌落貧窮線之下。究竟有關方法是否好的計算指標、按這指標如何能夠滅貧,值得大家討論。例如《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發現,約有79.5%被界定屬於貧窮的長者,居住於沒有按揭的自置物業。這些長者的收入或許較低,但究竟他們是「富貴貧窮」還是真貧窮?

延長工作年齡 乃社會趨勢

儘管近年政府已有不同政策鼓勵市民為退休做好準備,但現實是若要以年金「自製長糧」,都要在日常開支之外仍有一筆餘錢才可購買。強積金令打工仔每月都要為退休金作儲蓄,奈何不少婦女因要照顧家人而未有投入勞動市場,自僱人士亦未必有供強積金。而政府為長者而設的生果金(高齡津貼),金額其實只是「意思意思」,絕不足以支持退休生活。因此,與其不斷增加社會負擔,我們應考慮如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不少已屆退休年齡的銀髮族仍身壯力健。選擇繼續工作的「初老」,原因各有不同,有人的確會手停口停;有的即使有一定的退休儲蓄,惟擔心未必夠用;有的仍行有餘力,見市場對體力勞動工作的需求減少,故希望繼續貢獻所長等。無論如何,延長工作年齡已是社會趨勢。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底臨時數字,本港60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219.5萬,佔整體人口近三成。統計處推算在2030年時,本港60至64歲人士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達52%,65歲或以上的參與率為12.5%。

政府可以起帶頭示範作用

政府近年將2015年或之後入職的文職公務員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紀律部隊則提高至60歲;由於人手短缺、青黃不接等原因,不少政府部門亦會以合約形式,聘請已經退休的資深職員回巢。今年財政預算案亦建議,提高僱主為其65歲或以上僱員所作自願性強積金供款的稅務扣減,有關開支的扣稅由現時100%增至200%,以鼓勵僱主繼續聘用年長僱員,亦可增加銀髮族的退休儲蓄。

在人口老化下,政府為聘請年長僱員提供扣稅誘因,對僱主、僱員都有好處,踏出了良好而重要的一步。不少商界朋友都表示會參考政府的做法,甚至比政府的要求做得更好,以挽留、吸引人才。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政府在公務員架構上亦可考慮聘用年長僱員,以起帶頭、示範作用,去除社會對年長人士工作的標籤。

疫情改變了不少行業的工作模式,彈性上班時間、在家工作等成為全球新趨勢。在鼓勵銀髮族工作的同時,亦可循這方向思考,例如減少年長僱員的工作時數、給予更靈活的工作安排。

相信大家都同意,工作能力並非以年齡論斷。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大家應欣賞、珍惜長者的閱歷和經驗,在職場上毋須基於「同情心」去幫助長者就業,應考慮從肯定長者的工作能力出發。

長遠而言,政府可考慮推動是否要改變將退休年齡劃一固定在65歲,而是讓僱員可按意願、身體情况等,決定理想的退休年齡,如此既可解決勞動力不斷減少的問題,亦改變社會對銀髮族工作等同可悲的守舊想法。社會在提供基本安全網、做好精準扶貧之餘,鼓勵有能力的銀髮族繼續工作,可紓緩老年貧困,亦減輕社會對養老的負擔。

作者是前民政事務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徐英偉]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