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招彥燾

招彥燾:灣區科研互補互利 創造香港成功故事

【明報文章】踏入3月,隨着口罩令撤銷,香港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全面結束,社會完全復常。歷時3年、香港經歷共5波的新冠疫情襲擊,筆者參與其中,研發檢測技術與產品,因應疫情變化和需要,在社區推動不同抗疫方案。新冠疫情令全世界更明白生物科技的重要,香港要發展創科產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生物科技與醫療健康服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最重要是可以應用香港研發的技術和產品,不假外求。

猶記得去年初第五波疫情海嘯式爆發,來得急且猛,當時快速抗原測試已經在全球有龐大需求,供應十分緊張,就好像香港再次面臨疫情初期時口罩缺貨、搶貨的翻版。幸好,今次香港有自己研發及生產的快速抗原測試,毋須依靠入口,解決了當時的缺貨問題。當時能夠有香港研發及製造的快測工具供應,全因為「走在疫情前」。

香港與內地協作 創新成果可影響世界

筆者於2020年應北京大學邀請,以公司的技術,提升當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準確度,同時研發了快速抗原測試,並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緊急使用授權。至2022年初,本港爆發第五波疫情,確診數目幾何級數急升,香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核酸檢測量,政府接受快測陽性個案等同確診。而當時香港已有技術令市民自己在家就可以檢測,與核酸檢測雙軌並行,讓市民可更早發現自己確診,政府亦可因應確診人數制訂防疫政策,成為快速穩定香港疫情的獨特策略。

這個經驗告訴我們研究落地的重要。香港有國際級的醫學專家、醫療機構、研究及臨牀數據,對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有很好的根基;結合內地的高端及大規模生產能力和原材料供應鏈,兩地協作絕對有助把香港研發及製造的創新發明注入生命,能夠把創新成果轉化成為可影響世界的產品。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倡議,大灣區在科研上可以互補互利——香港在上游基礎科研具有優勢,而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下游的生產力高,若香港可以鞏固技術轉移,把研發成果產業化,將是帶動香港轉型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關鍵。

科研成果工業化 須有政府支持

筆者一直倡議要完善香港的創科生態圈,眼見過去政府對中下游的資源投放較少,要令科研成果成功工業化,必須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大力推動,始能突破局限,釋放本身的巨大潛力和活力。特區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預留予推動香港生命健康科技發展的100億元中,撥出60億元資助大學及科研機構設立主題研究院。基礎研究、科研雖為創新科技根基,惟筆者認為,政府應同時重視業界參與,建議中的主題研究院必須有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除了涵蓋跨院校、機構和學科合作,必須加入業界參與的部分,否則科研成果不能真正落地應用。

筆者建議,政府應該更妥善利用100億元推動香港生命健康科技發展,劃分不同範疇,從研發、開發、生產、行銷到金融和管理等,建立有利長遠發展的「產學研」政策,達到真正的知識轉化,創造更多香港研發、香港製造的成功故事。

作者是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相達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招彥燾]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