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隨着口罩令解除和中學取消上學前快測的要求,教育界真正進入復常階段。行政長官早前表明不同意就疫情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然而政府亦應該有系統性的總結。
回顧3年,教育界經歷一些全新的挑戰,總算有驚無險捱過來。筆者身邊的教師和家長朋友,多少感受到疫情3年對學生的影響。政府及各界是時候全面檢視防疫措施對學生的影響,以待下次不幸再有大型疫症爆發時,可以更好應對。
牽涉一整代學生的學術能力
停課在2020年農曆新年開始,早期不少學校錄製短片或印刷自學教材,讓學生在家學習;後來普遍發展成用直播軟件的直播教學。在2020年的新學年,不少學校更要求全日網課,對學生的專注力和視力造成很大挑戰。
網課始終不能取代傳統課堂。數年間,幾度復課又再停止面授,老師常講的課堂常規、學習紀律,幾乎難以建立。基於設備、學習環境和動機等影響,網課對於學生上課、參與課堂活動、書寫表達能力的訓練等,都有很大影響。至於音樂、體藝等學習,更難以發展。
高中文憑試校本評核取消了,減少了閱讀和書寫的要求;課時縮短、部分高中課程精簡,也使學生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減低。去年中學文憑試,已側聞閱卷員朋友說,近兩年學生表現落後,連抽取優異的試卷樣本亦覺困難。
對於幼稚園學童和小學生,長期停課,影響最基礎的學習和自理能力鍛煉。筆者的朋友笑說子女有幾年從沒上學、不認識同學,卻升上3年級,擔憂子女追不上進度。缺少有系統的學習和肢體活動,亦影響孩童早期的認知能力和身體發展。
另一方面,停課對於學生社交能力的發展亦有阻礙。整體而言,疫情下減少外出和網課,對青少年的社交關係有所影響。對於高中生、大學生,在最美好的年華迷失於網課,沒有「上莊」、沒有交流、沒有組織活動的經驗;中小學學校旅行、運動會取消,朋友合照亦只有口罩,若有所失。口罩令3年後解禁,對於青春期學生除罩的容貌焦慮,成為青少年服務組織所關心的課題。
對幼童和小學生來說,長期網課未能認識同學;口罩令和減少課外活動,亦影響幼童同儕相處、對面部表情的掌握、社交傳意、學習語言等發展。口罩令解禁,聞說有學校舉辦「再見疫情」活動,讓學生逐步脫離口罩依賴,惟未知成效。
需系統地檢視制度問題
除了上述的學術和社交表現,於疫情早期,學校、民間團體和家長自救,為基層學生安排口罩、網課設備和所需學習環境。基層家庭需照顧留家子女,加重經濟壓力;基於家長學歷水平無法指導子女課業,以及相應的數碼鴻溝和階級分化等,仍未解決。
此外,小學呈分試取消,疫情期間亦曾一度傳出考慮取消中學文憑試;如何確保評核公平,仍是大課題。更難忘的是2022年3月、4月「提早暑假」,對學校工作和學生壓力帶來的衝擊。至今事過境遷,卻未見政府有系統地檢視將來如何應對類似情况。
跟學校管理相關的問題,比如這一代學生的學習轉變,如何影響將來社會發展?電子學習的發展、學校課時長短對學習的影響、課程是否可以精簡和重整?網課會否被納入學校教學常規,以備於打風或其他原因停課,或增加補課時使用?網課的普及,會否對學生學習造成更大壓力,對教師和學生的視力及精神健康,長遠而言會否有影響?政府更需全面研究。
有人認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難得一遇,毋須杞人憂天。惟近年科學家警告,隨着氣候變化,傳染病問題可能會加劇。3年過去,記憶已逐步淡薄,特區政府實在有責任及早全面研究,防患於未然。
作者是前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